易迷失在戰鬥之中,他們之中也不乏擁有強大武技的人,但被淹沒在茫茫多的人潮之中,很快就只剩下求生的慾望火種和麻木的斬殺。
這是一場內戰,無論誰死,都是大焱皇朝,都是漢民族的巨大損失,但沒有人再考慮這些無聊的東西,他們想要做的,只是活下去,只要威脅到自己生命的東西,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用手中的刀劍,將之斬碎!
對於大戰場的掌控,永遠都是考驗一名將帥統御能力的終極標準,人都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掌控龐大的軍隊去作戰,也只有韓信和白起這樣的人,才敢說多多益善。
大焱對武將最是忌憚,當初遼國與黨項人騷擾邊境,守軍能夠統領五六千兵馬出去作戰,就已經算是謝天謝地了。
縱使坐鎮邊疆的統兵重臣,雖然掌控著軍權,但出戰之時仍舊被層層分化,絕無可能率領著十數萬軍隊出戰。
而太宗北伐之時,面對遼國人,曾經擺下了一個延綿數十里,總數超過十五萬的超級大陣,但結果卻是大軍臃腫不堪,遼人使用跑打戰術,根本就不跟你正面決戰。
你要分兵去追,勢必要破壞大陣,而遼人倚仗騎兵的速度,不斷從大陣的邊角開始撕咬,十幾萬人的大陣,徹底被廢掉。
這也說明了統領大規模軍隊作戰,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這樣的事情蘇牧做不到,辛興宗做不到,沈青囊做不到,那些李太子之流的叛軍首領更是做不到。
所以大戰場上只能混亂不堪,雙方都進入了失控的狀態,統領們所能指揮的,也就只有身邊的數十人,再由這數十人不斷髮出命令,將軍令擴散出去,至於能夠有多少人聽從指揮,一半看人,一半看天。
無論是辛興宗還是沈青囊,都知道人數的優勢就是勝利的保證,但他們都沒有統御大軍隊的能力,而形勢所迫,他們又不得不提前決戰,便造就了眼前這場天昏地暗的廝殺!
這場混亂到了極點的廝殺彷彿是天地降下的懲罰,只為了帶走人類的怨氣和賤如草芥的生命。
從午後一直廝殺到近暮,血腥之氣蒸騰起來,與黑壓壓的天空凝固在一處,彷彿整個人間都是血紅一片。
有人疲乏了,而後被殺死了,有人喊破了喉嚨,最終受不了時時刻刻的死亡威脅,徹底放棄了警戒,就這麼心理崩潰瘋掉,而後被殺掉。
雖然士兵大片大片死去,戰局也漸漸變得明朗,也只有人數減少到了一定的程度,雙方的主將終於找回了軍隊的掌控。
此時就到了關鍵的時刻,誰先到達這個臨界點,誰能夠指揮操控的人數多一些,誰就能夠掌握主動。
辛興宗經歷過北伐之戰,又是統兵之將,在這一點上是完勝沈青囊的,再加上禁軍怨氣沖天,殺心四起,雖然承受了伏擊,但經歷過北伐的禁軍們,在心理素質和戰場對抗之上,絕對要比叛軍更加的優秀,是故禁軍們的戰力反而儲存得較為完整。
但沈青囊的優勢卻在於李太子等人的突襲,在於他們裡應外合,首尾夾擊,馬軍的強大碾壓也展現出應有的效果來。
如果辛興宗無法組織起有力有效的反擊,那麼這一仗必將完敗!
尋常士兵進入戰鬥之後會越發不穩定,會驚慌,會憤怒,會失控,但將領卻不同,漸漸熟悉了局勢之後,將領反而會冷靜下來,變得理智。
劉光世早已冷靜了下來,他不斷聚攏兵力,漸漸擴大了自己領兵的範圍,他沒有讓士兵瘋狂出擊,而是讓他們漸漸收攏在一處,這才是在亂戰之中儲存戰力和求存的最好手段。
辛興宗和蘇牧也是如此,他們儘可能地收攏軍士,漸漸凝聚在了一處,他們對軍隊的指揮也越發流暢和順遂。
眼看著暮色降臨,無論禁軍還是叛軍,卻都沒有鳴金收兵的意思,因為他們都知道,今日的決戰就是最後一戰,一旦草草收場,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所有的犧牲都會失去價值。
蘇牧也是人,他大傷未愈,能夠在戰場上堅持下來已經是極限,對於這種亂哄哄的混戰,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但對於整個大局勢,他還留有最後的底牌,這一切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罷了。
如今,這個機會終於來了,但他的底牌卻並沒有如約趕到。
或許是自己心急了一些,在亂戰之中混淆了心智,對時間的預估也變得有些遲鈍。
可他心裡很清楚,時機稍縱即逝,無論是張迪,還是李太子,亦或是沈青囊和楊天王,他們畢竟佔據著突襲的主動,只要他們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