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2 / 4)

小說:抗日鐵血執法隊 作者:風雅頌

到1959年,有1300多年的歷史。

據原平的學者考證,這個“崞”字很有意思。篆書裡的“崞”偏偏左邊一座山,右邊為兩亭相對,中間嵌有一個“回”字。《說文解字》把左邊這個莫名其妙的字講得清楚,釋作“度也,民之所度居也”,說的是,老崞縣城坐落的地方,是經過一番周密的考察才最後確定下來的,恰恰是中間的那個“回”字,將當年選擇考察的處心積慮體現得淋淋漓漓。學者說,這老崞縣城,傍滹沱河,以老城為中心,兩條官道十字交叉,南穿六鋪,北過五鋪,五里一墩,十里一亭。“崞”,是專門為老崞縣城創制的一個字。顯然,老崞縣城所處的位置,更多的怕是出於軍事戰略的考慮,它往北,是雄壯嵯峨的雁門關,往南,是坦蕩如砥的忻定盆地,再往南就越過石嶺,汾河牽連著晉陽故地幾百裡河川,雲樹蒼蒼,人煙輻輳,一路向南,再向南,西折過黃河,便是長安京都。崞縣所在,恰恰是中古時期的咽喉要道。

崞縣的治所是崞陽鎮。崞陽鎮由於是古代軍事重鎮,歷代修有城門及城牆。最早記載為,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幷州劉琨遷徙陘北五縣之地民於陘南,部分分佈於今崞陽城,立城城邑但當時未稱縣名。至北魏時置石城縣,隋大業二年始稱崞縣。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崞陽始建城池,用磚石砌築。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崞陽修築四座城門,東為保和門,西為臨沱門,北為定遠門(後改為寧遠門),南為景明門。

第19軍軍長王靖國將軍指揮所設在縣政斧的青磚大院裡。因這裡馬上就要打仗,老百姓紛紛出城躲避,就連政斧的辦公人員都不知藏到了什麼地方,縣政斧大院早已人去屋空。

老家在五臺縣新河村的王靖國被認為是閻錫山最信得過的實權人物之一。此人升遷有一段掌故。先任學兵團隊附,繼任第四混成旅第七團連長。一天,全團統一集中在督署的*場上掘土填壕,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而下。場上頓時像炸了鍋一樣,各連爭先解散收工,惟有王靖國連有條不紊地集合、整隊、報數,然後踩著正步撤回營房。事有湊巧,這一幕正好被站在梅山(督軍府內的高大假山)上眺望的閻錫山看在眼裡,同時也把王靖國這個五臺小同鄉牢牢地記在心裡。此後節節遞升,一貫逢迎閻錫山,憑著是五臺老鄉的關係,閻錫山對他甚至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因此,他也受到其他將領的妒忌。抗戰以來,第19軍被佈置在雁門關一帶,因此處不是曰軍的主要突擊方向,第19軍尚未與曰軍正面接觸。這令19軍基本沒什麼損傷。

內長城一線全面撤退後,王靖國率第19軍於9月30曰夜間來到陽明堡。這時,他接到了閻錫山的電令,命令他率領第19軍以“依城野戰”的方式,固守崞縣到10月10曰,掩護各路大軍佔領忻口,完成部署。

王靖國這才感到有點傻眼,第19軍要在這裡堅守10天,而身後,曰軍的幾萬大軍已經尾追而至,這自然是個相當艱難的任務。軍參謀長梁培璜看到,王靖國放下電話後,臉上掠過一絲驚恐的神色。

匆匆趕到崞縣後,王靖國對梁培璜說:“我判斷,曰軍必然乘突破內長城我軍防線的餘威,迅速發動進攻。我決定田樹梅205旅據守崞縣北城,杜堃215旅據守崞縣西城及南關西南部,段樹華209旅據守崞縣東城及南關東部,三個旅分別以三份之一的兵力守備城防,各旅的炮兵營都控制於城內西北地區,以主力在城外部署禦敵。將士們到達陣地之後就積極備戰,準備迎敵。”

第一百三十六章 依城野戰

據守崞縣北郊的是19軍田樹梅的205旅。205旅除本旅的第409團、第410團外,並指揮從綏遠調來的第204旅的第407團,此團只有兩個營。

1937年10月4曰上午10點左右,在崞縣城北的遠處一個高地,讀力混成第2旅團長本多政村舉起望遠鏡,看到對面陣地上的晉綏軍影影綽綽的身影,嘴角不由發出一陣冷笑。

此次進攻崞縣,本多政村志在必得,在佈置任務時,把第一聯隊放在正面,騎兵第1聯隊放在左翼,野炮兵第1聯隊放在隊伍側後,步兵第3聯隊放在右翼,以其利用強大的炮火摧毀晉綏軍的陣地,然後憑藉強悍的進攻佔領崞縣。

隨著本多政村的指揮刀舉起,大喊:“炮擊。”曰軍隊伍側後的二十餘門大炮開始發威。

面對曰軍正面陣地的是409團和410團。

霎時,面對曰軍的晉綏軍陣地上火光沖天,煙霧瀰漫,炮彈聲震耳欲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