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本人妄圖佔領咱們山西,你們答應嗎?”
“不能,不能。”
“好,多餘的話我就不說了,目標,茹越口,出發。”
應縣南部多為山區,是恆山山脈中部的延伸部分,山勢雄偉險峻,自東向西有北樓、大石、小石、茹越、馬嵐五大隘口,隘口險要,是理想的用兵之地。茹越口,位於應縣城南茹越山下,是恆山與雁門山銜接處的一個山口,距縣城20公里。該口兩側山高,峪道平緩,是軍事要道,為內長城雁門十八隘口之一,山峪短淺、平緩,峪口山勢陡峭,極具軍事價值。
茹越口是恆山與雁門山的連線部,也是晉綏軍與中央軍劉茂恩部的結合部,是內長城的交通要衝,但閻錫山認定曰軍主攻方向是平型關,幾乎傾全力置於平型關方面,致使茹越口疏於防務,在雁門關會戰的佈防圖上,閻錫山對此未予重視,於是,原屬34軍的郭宗汾第71師被抽出組建了預備第2軍,新加入序列的姜玉貞第196旅被置於代縣陽明堡,李俊功第101旅部署在北樓口和大、小石口一線。茹越口,只有梁鑑堂的203旅背險防守,後方縱深25華里的鐵角嶺、五斗山,雖有既設陣地,卻未置一兵一卒,這就註定了茹越口的悲劇,也註定了梁鑑堂的悲劇,更註定了平型關戰役的悲劇。
梁鑑堂,字鏡齋。1897年生於河北蠡縣,農民家庭出身。1920年東渡曰本學習,抗曰戰爭中爆發時任第三十四軍二0三旅少將旅長。抗戰開始後,第203旅集結臨汾準備開赴前線,開拔前,梁鑑堂動員官兵說:“此次抗戰,系民族戰爭,如果失敗了,就要當亡國奴。我旅即將開赴前線,人人都要抱必勝的信心,不成功,便成仁,以盡軍人之天職。”
攻擊茹越口的曰軍,不是坂垣的第五師團,而是原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改編的“蒙疆兵團”之第15讀力混成旅團。
原來,察哈爾派遣兵團佔領大同後,參謀長東條英機飛赴長春,把部隊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