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之間的矛盾,在壽州之戰的時候就出現了,當時兩人的意見不一,李自成認為必須要返回滎陽,考慮下一步的作戰安排,義軍畢竟是一個整體,可張獻忠卻打算北上進入南直隸的徐州,繼續展開進攻。
最終還是李自成的建議得到採納,那也是因為張獻忠被鄭家軍的強悍所震驚,考慮到繼續進攻徐州,若是遭遇到鄭家軍的圍堵,結局會非常悲慘,可能成為下一個羅汝才。
抵達滎陽之後,因為糧草不濟,張獻忠再次準備拉著隊伍進入南直隸,不參加滎陽的再一次會議,還要老回回反覆的勸說,張獻忠才留下來的。
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雖然沒有公開翻臉,可是張獻忠剛才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兩人之間的矛盾,實際已經爆發。
李自成想要成為義軍總首領,老回回和張獻忠兩人同意,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老回回看了看李自成,咳嗽了幾聲,再次開口了。
“有關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我的看法是兵分兩路,一路進入山西境內,一路經過陝南,進入到湖廣和四川境內,義軍對山西的情況熟悉,進入山西能夠避開官軍的追繳,至於說進入湖廣,湖廣地域遼闊,而且駐紮在湖廣的官軍,戰鬥力不強,這也有利於義軍的發展。”
老回回的這個計劃,是和李自成認真商議之後,才做出的,他們都認為,義軍必須要避開鄭家軍的鋒芒,最好的辦法就是兵分兩路,朝著北方和南方兩個方向延伸,讓鄭家軍不能夠兼顧,義軍之中實力較強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朝著山西方向撤離,他們熟悉山西的地形,能夠有效的躲避鄭家軍的打擊,其餘各營人馬,由老回回率領,殺出一條血路,朝著湖廣的方向撤離,一旦進入到湖廣,地域就變得廣闊,而且官軍重新調集人馬圍剿,他們還可以朝著四川的方向撤離。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計劃,可惜遭遇到張獻忠的質疑。
“山西遭遇大旱,義軍的糧草補給存在很大的困難,要是鄭家軍和山西的官軍前後圍剿,那不是陷入到絕境之中嗎,湖廣方向就更不用說了,鄭家軍在禹州一帶等著,要是義軍朝著湖廣的方向撤離,那不是自投羅網。。。”
商議持續了一整天的時間,最終沒有形成什麼共識。
老回回心灰意冷,他很清楚,義軍之間的內訌已經形成,想要統一認識,基本不可能了,繼續在滎陽開會,那是耽誤時間,鄭家軍可不是吃素的,要是朝廷各路大軍對滎陽形成了包圍的趨勢,誰都不要想著離開了。
看樣子只能各自為戰,義軍此次在滎陽的大聯合,以失敗告終。
第二百一十七章不好的苗頭
一切都在按照鄭勳睿的預計發展,流寇再一次的滎陽聚會,沒有取得任何的成果,相反力量最為強悍的張獻忠和李自成之間出現了矛盾,若不是老回回從中的協調,兩人怕是當即就要翻臉,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一些流寇的首領開始不辭而別,拉著自己的隊伍離開滎陽,那些離開滎陽的流寇,也沒有固定的前進方向,有的進入懷慶府轄地,有的進入衛輝府轄地,還有的進入河南府,但沒有任何人願意前往禹州方向,因為鄭家軍在那裡固守。
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老回回異常的苦悶,他非常清楚,義軍一旦陷入到各自為戰的局面,那麼就能夠被官軍輕易的各個擊破,特別是那些麾下只有幾千軍士的隊伍,只要陷入到官軍的包圍之中,基本就沒有突圍的希望了。
經歷了多次的戰鬥之後,老回回、張獻忠和李自成等人都不笨,到了如今這個情形,義軍必須有得有失,必須保全一部分的主力,朝著山西的方向發展,犧牲一些弱小的力量,去和鄭家軍死拼,哪怕是全軍覆沒,也要爭取到時間。
張獻忠之所以反對,主要還是和李自成之間的矛盾,他不願意李自成出任總首領,再說自身的實力也是強大的,在義軍之中的資歷也是不錯的,說出來的話自然有人聽。
九條龍和順天王離開滎陽後,張獻忠也發現情況不對,急忙找到老回回和李自成商議,總算是形成了統一的意見,按照老回回的佈置,他和李自成率領大軍進入山西,其餘各路首領跟隨老回回,朝著湖廣的方向撤離。
流寇出現內訌,如此好的機會,鄭勳睿應該是要抓住的,可惜他有心無力。
流寇集中在滎陽,接近二十萬人,依靠不足三萬人的鄭家軍和天雄軍,想要徹底殲滅近二十萬的流寇,那是痴人說夢,根本沒有可能性,稍微不注意,自身可能陷入被動之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唯有調動方方面面的大軍合圍,才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