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第七百九十九章希望和絕望
朱由檢對楊嗣昌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儘管說北方已經亂的無法收拾了。
鄭勳睿在南京大幅度動作,裁撤南京京營,裁撤南京錦衣衛,軟禁南京的太監,同時大規模調整南京的各級官員,這些動作,不管從哪個方面出發,都可以認定其造反了,朱由檢在得知這些訊息之後,恨不得親自到南京去殺了鄭勳睿,可惜他做不到。
朝廷之中的態度也很是奇怪,以張溥為首的東林黨人,遞上來了很多的彈劾奏摺,悉數都是彈劾鄭勳睿的,儘管說這樣的彈劾奏摺,已經沒有絲毫的作用,朱由檢的聖旨和朝廷的敕書,很難送出京城去,後金韃子正在北直隸肆掠,前去傳旨的人肯定是冒著巨大風險的,更加關鍵的是,聖旨就算是送到南京去了,又能夠有什麼作用。
朝廷中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官員,保持了沉默,這讓朱由檢更加的憤怒,這些官員明顯是分析了形勢,認為鄭勳睿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還是不要得罪,免得日後不好見面。
這讓朱由檢非常的心寒,卻無可奈何。
世上沒有後悔藥,鄭勳睿是崇禎四年的狀元,當初放棄了翰林修撰的職位,主動申請離開京城,到延安府出任知府,朱由檢還認為鄭勳睿開了一個很好的先河,誰知道十多年的時間過去,最終的結局會是這個樣子。
想要穩住大明的江山,唯一的希望就是寄託在楊嗣昌的身上了,只要楊嗣昌能夠剿滅流寇李自成,徹底穩住北方的局勢,朱由檢還可以慢慢想辦法和鄭勳睿周旋,可要是楊嗣昌也失敗了。那朱由檢和朝廷就沒有任何的希望和依靠了。
自始至終,朱由檢沒有從自身找原因,他將所有的怒氣都發洩到文武大臣的身上,認為這一切都是諸多文武大臣造成的,想想這麼多年來的內閣首輔,周延儒、溫體仁、張至發、錢士升等人。說起來都是學識非同一般,能力也是很不錯的,可就是無法與鄭勳睿抗衡,其中的周延儒還成為了南京吏部尚書,與鄭勳睿走到一起去了。
再說薊遼總督、五省總督已經漕運總督等,在朝中最有影響的前薊遼總督洪承疇居然投降後金韃子,原五省總督盧象升和孫傳庭等人皆戰死,現任五省總督熊文燦投奔了鄭勳睿,原漕運總督甘學闊。同樣投奔了鄭勳睿。
周延儒、熊文燦和甘學闊等人都曾經是忠於朝廷的,為什麼會投靠鄭勳睿,難道說鄭勳睿真的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朱由檢想不明白這些事情,登基以來,他夙興夜寐,食不甘味,兢兢業業,一心為了振興大明。可這麼多年的努力,換來的是如今的結局。他這個皇帝,可以與太祖皇帝比較了,從來沒有享受,從來沒有過多考慮自身的事宜,一切都是從朝政出發,為什麼一切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為什麼大明朝廷江河日下。
或許一切都是天意,老天的意志是無法違背的。
陪在朱由檢身邊的,依舊是司禮監大太監王承恩。
絕對忠心的王承恩,當然知道皇上憂慮的是什麼事情。他也知道皇上最為信任的就是他這個司禮監的大太監了。
與魏忠賢不一樣,王承恩也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做一些事情,但他是絕對忠心的,為了皇上的利益,他什麼都願意做,而且在權力的掌控方面,王承恩不是特別的貪心,凡是皇上信任的文武大臣,他也一定會要求自身去信任。
皇上登基已經有十七個年頭,這麼多年過去,王承恩一直都陪在皇上的身邊,默默做著諸多的事情,不管是被完全信任、還是被限制權力,他都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麼,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態度,他得到了皇上最終的信任。
當然,皇上還是王爺的時候,王承恩就是陪護在左右的,跟隨王爺遭受了諸多的驚濤駭浪,若是沒有那些時候的陪伴,王承恩也很難得到皇上完全的信任。
“王承恩,朕問你,鄭勳睿造反能夠成功嗎。”
皇上的問題,讓王承恩的身體哆嗦了一下,御案上面放著李自成送來的奏摺,李自成依舊錶示臣服皇上和朝廷,只不過他要求被冊封為大順王,直接管控河南與山西兩地,言下之意就是不受朝廷的節制,這是皇上不可能接受的要求。
可皇上與朝廷面臨的威脅太多了,後金韃子還在北直隸各地肆掠,因為後金韃子的燒殺劫掠,北直隸可以說變成了人間地獄,百姓拼命出逃,士大夫和商賈要麼進入到京城躲避,要麼就是進入到山東或者南直隸等地,雖說錢士升和楊嗣昌率領的大軍還是在抵禦後金韃子,可那都是防禦型的抵禦,根本沒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