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2 / 4)

小說:驛唐 作者:風雅頌

將、名將。

大唐也不向異族提出任何領土要求,反而還要派駐軍隊,憑空又增加了開支。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大唐的戰事是越打越虧,越打贏了負擔越重。除了名義上好聽些,根本沒有得到任何實惠(這也是李世民被後人攻訐好大喜功的原因)。而人都是有私心,想得私利的,長此以往誰還願意支援李世民出兵作戰?

不過,這些對李潛來說都不是問題。李潛早就考慮了很久,想出了一些能夠獲利,而且不影響大唐面子的辦法。

第二三七章開業前(二)

第二三七章開業前(二)

大唐的軍隊不能劫掠,因為這種行為有損仁義之師的名義。所以,劫掠是被嚴重製止(雖然sī下里根本無法禁止)。至於領土要求,其實這個是可以變通的。比如,高宗時期設立的都護府其實是變相統治了原來異族的疆域。既然這些疆域從名義上來說是大唐的土地,那麼,為什麼大唐不幫助那些落後的民族開發那些地方呢?這一點從道義上來說並不是障礙,真正的障礙是誰肯願意去開發那些荒蠻的地方。

開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其中人力也需要資金來僱傭,到最後歸根結底還是在錢上。有錢的人很多,但任何有錢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錢不能luànhuā,否則再多的錢也經不起luàn折騰。所以,想要吸引資金過來,必須要讓那些土地產出更多的錢來。沒錢就沒產出,沒有產出就沒錢,看上去這就象一個悖論。不過李潛有辦法破除這個悖論。因為李潛有錢,可以首先注入資金啟動開發,而且李潛還知道那些荒蠻的土地下埋藏著無盡的財富。

根據前世的記憶,李潛知道在突厥境內很多地方都可以挖到煤和鐵,如果將這些煤和鐵的開採權賣給商號,商號肯定樂意派人去挖煤冶鐵。挖煤冶鐵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全都從內地派去顯然不現實,可以聘用當地牧民和他們的牛馬,時間長了這些牧民就會漸漸脫離畜牧業,依附於煤礦、鐵廠生存。那麼突厥人再次反叛的機率將大大減少。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出現了以煤冶鐵的技術。而現在以煤冶鐵這種技藝還沒出現,煤也沒成為一種重要的基礎能源。不過只要李潛願意,隨時可以讓這種技術變成現實。有了這種技藝,那些商號肯定會對荒涼的草原趨之若鶩。商號只有紮下了根,那麼這些地方就徹底的變成了大唐的了。

除了突厥的地盤外,其他幾個異族的地盤也有許多大唐需要的資源或所處的位置至關重要。比如,高昌地處西域要地,西域雖然荒涼但因絲綢之路的緣故可以說是遍地黃金。商人趨利,高昌那邊只要打下來,朝廷以及全國的商號都會大力經營。何況高昌還有棉huā等待著李潛去開發種植。吐谷渾看似沒什麼資源,不過吐谷渾特產的良馬青海驄不錯,境內也有金礦、銅礦,具備極大的開發價值。

所以,李潛準備利用兩三年的時間積累起錢莊的資本,完善煤炭開採和煤炭冶鐵的技術。待時機成熟便利用錢莊的資本與合作商號一道開發突厥境內的煤炭、鋼鐵資源。鋼鐵的產量增加了,那麼大唐軍隊的裝備也會變得更加精良,戰鬥力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商人看到好處之後會想盡辦法影響朝廷的決斷,把勞民傷財的征伐變成有利可圖的佔領。當然,為了保護朝廷的利益,李潛會從中運作讓朝廷獲得應得的賦稅,不能富了商人窮了國家(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在明朝中後期,手工業極為發達,南方部分地區非常繁榮,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然而如此繁榮的經濟卻不能給國家帶來任何稅收,因為那些商號背後的主人全是官員或有功名計程車紳不用納稅。長此以往,社會財富漸漸集中在了官僚地主手裡,而國庫卻日益虧空,官員連俸祿都拿不到。結果使得朝廷失去凝聚力,加上連年災荒,百姓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只能揭竿起義,最終導致了明朝的覆滅)。

想要防止商號無限制做大侵害國家利益的最有力武器便是錢莊。可以說這一切能否完美實現全都取決於錢莊能否迅速融入目前大唐的工商業。只要李潛控制著錢莊,只要工商業離不開錢莊,李潛便能暗地裡發揮極大影響力,使大唐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快速前進。

現在的李潛可謂躊躇滿志,迫不及待地想大幹一場。然而,他沒想到一場滅頂之災正在向他襲來。

貞觀四年,臘月初三,李潛應了卯剛回到值房,正準備把手頭的活抓緊處理完了好把全部精力放到年後錢莊開業上。這時他忽然聽到外面傳來賀彬之的聲音,“你們幹什麼?你們不能進去。”

李潛正在詫異,只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