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兄受點委屈當大唐錢莊總掌櫃。”
梁興財聽了連忙推辭,“李將軍實在太抬舉梁某了。若是隻負責一道的生意梁某自信能夠勝任,可若當總掌櫃,梁某實在力不從心啊。”
李潛笑道:“梁兄何必自謙?梁兄之才在下早已清楚,朔方乃偏遠苦寒之地,土地貧瘠物產稀缺,若非梁兄殫精竭慮經營盛元商號維繫開銷,梁師都豈能支撐這麼久?若梁兄都覺得力不從心,那天下還有誰能勝任大唐錢莊總掌櫃?”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梁某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不說別人,令夫人就令梁某甘拜下風。”
“呵呵,”李潛有些不好意思,“賤內現在只想相夫教子,早已不問商號事務了。再者,小弟也得考慮避嫌不是。”
“李將軍果然謹慎。承蒙李將軍看得起梁某,梁某若再推辭就是不識抬舉了。”
李潛趕緊道:“那咱們就說定了。等時機成熟小弟就來請梁兄。”
離開梁洛仁府上後李潛渾身舒暢好似吃了人參果一般,三萬六千個毛孔無不熨帖。這次出征他不僅得了個首功,還促成了四海商號與盛元商號的合作,為四海商號在江北找了一塊地盤,讓四海在江北能站穩腳跟。只要經營得當定然能財源不滾滾來。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一個經驗豐富助手。他相信有梁興財相助,自己做起事來肯定能事半功倍。
幾天後柴紹的表章和梁洛仁的上表一前一後送呈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看完到交給房玄齡、杜如晦、杜淹、李靖一一傳閱商議封賞事宜。經過君臣商議,最後李世民下旨,梁洛仁降唐有功,封右驍衛將軍。柴紹征討有功晉為左衛大將軍(注*),薛萬鈞累功晉為左屯衛將軍,薛萬徹累功為右屯衛大將軍。晉李潛為武威伯,忠武將軍(武散官),遷左衛中郎將。晉牛弼為勇武子,忠武將軍,遷左衛中郎將。
注
雖然十六衛(其實在貞觀年間應該稱其為十六府,不過因為十六衛的名稱變化過多次所以用最常用的來稱呼)各設大將軍而且都是正三品(上將軍一職從二品,不過始設於中唐,現在這個職務還沒出現),但這些各衛的大將軍並非平級。因為十六衛也有高低之分。其中最高的為左衛,其次為右衛。按照史料記載,左右衛的職責是“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也就是說左右衛是十二衛的領導,其中左衛大將軍是正職,右衛大將軍是副職。之所以說是十二衛而不是十六衛,是因為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雖然沒有左右衛的地位高,但卻是皇帝的直屬部隊。所以柴紹由右衛大將軍遷左衛大將軍是提拔重用。
當然柴紹也沒辦法再封賞了。國公本身就已從一品的官職,再往上就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這些官了。這些官讓柴紹當他都不會當。除非他想找死。事實上貞觀年間擔任過這些官職的人除了房玄齡其他人,如裴寂、長孫無忌、李恪、李元景等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而且他的食邑為一千二百戶,在整個大唐都屬於前十名以內。再封賞只怕會成為眾矢之的。
另外,皇帝的直屬部隊除了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以外,還有北衙禁軍(就是鎮守玄武門的那支軍隊)。因為調動十六衛的軍隊得需要政事堂議定才行,皇帝的權利受到了限制,加上後期均田制被破壞,掌管十六衛的南衙風光不再。北衙卻日趨重要。有唐以來,幾乎所有的宮廷政變都與北衙禁軍有關。當然,這是後話。
'奉獻'
第一五七章不速之客
貞觀二年九月中柴紹班師回朝。梁洛仁一家也隨大軍一起來長安。梁洛仁和梁興財交給李潛的子女李潛已經安排他們先行到達長安,與梁洛仁和梁興財團聚。
十月中旬,各地驛站的驛丞陸續傳來訊息,稱他們已熟悉了驛站的事務。李潛認為時機成熟便上奏李世民,請以驛丞取代各地驛將。李世民同意,下旨各地州縣城外驛站取消驛將,以驛丞全權負責驛傳事務。旨意傳下,除了少數驛將不服,糾集僕役無賴聚眾鬧事卻被早有準備驛丞和州縣府衙派人緝拿外,其他驛將皆黯然回家。到十一月底,大唐境內的所有驛站全都控制在朝廷手中。
有了這個前提李潛準備趁勢推出民郵和客舍對百姓開放事宜。不過這兩件事須得召集商號來參與經營。李潛已將四海商號和盛元商號劃入內定範圍,準備讓他們負責關內道、江南道的民郵和客舍經營事務。剩下的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劍南道、嶺南道等八道交給哪個商號來經營現在還沒有頭緒。
正巧十一月底,梁興財從朔方回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