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二,突厥擾劫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六月,突厥侵擾武周城(即今山西左雲),被代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兵擊敗。七月初一,苑君璋引突厥軍侵朔州,唐總管秦武通將其擊退。初十,突厥再次侵掠原州,李淵命寧州刺史鹿大師前去救援,又遣靈州總管楊師道奔赴大木根山截斷突厥歸路。十二日,突厥襲擾隴州(治汧源,今陝西隴縣),朝廷派護軍尉遲敬德進擊突厥。十五日,突厥侵掠陰盤(今甘肅平涼東南四十里鋪)。
由於突厥連年襲擾,就連關中地區亦經常受其威脅,使得京師人心惶惶。此時有大臣上書李淵,說突厥軍之所以屢次入侵關中是因為唐朝大量人口和財富都集中在長安的緣故,建議焚燬長安將人口遷走另尋別處定都,即可使突厥不再入侵。
對於這個畏敵如虎滿嘴放狗屁一樣的建議,一向英明的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及重臣裴寂等人腦子發昏竟然紛紛贊同。李淵還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到樊(今湖北襄陽北)、鄧(今河南鄧縣)一帶巡視可以定都的地方。
幸好反對遷都的大有人在。首先,大部分出身關隴的文臣並不贊同遷都,因為一旦遷都他們在關隴的基業就保不住了。其次,若因畏懼突厥而遷都則說明武將無能,所以絕大多數武將都將遷都視為極大的恥辱一再反對。最重要的是,秦王李世民堅決反對這一主張。他於朝會上例舉前代的史事駁斥贊同遷都的懦夫,指出妥協退讓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更放言,若是遷都無異於將關隴拱手送給突厥人,失去了關隴之險則江北不保,中原將重新回到南北對峙的時代,大唐則會變成第二個陳國!
李世民指出了遷都的惡果同時請求李淵給他幾年時間,他一定能打敗突厥解除邊患。有態度堅決的秦王李世民帶頭武將們更是底氣十足。李淵看到文臣武將大多反對,而且這些年受盡了突厥的氣,加上現在國內局勢穩定,他也想出兵狠狠打擊突厥一番以消心頭之恨。於是李淵打消了遷都的念頭,於武德七年閏七月二十一日,下詔命李世民、李元吉率軍前去抵禦突厥。
八月初一,突厥軍侵擾原州。初五,突厥侵擾忻州(治秀容,今山西忻縣)。初九,突厥襲擾幷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十一日,突厥侵犯綏州(治魏平,今陝西子長東南),唐綏州刺史劉大俱將其擊退。十二日,突厥頡利、突利兩可汗率精騎萬名在豳州(治今陝西彬縣)與李世民、李元吉所率的唐軍相遇。
十二日下午,豳州城,天上淫雨霏霏地上泥濘不堪。士卒們身披蓑衣踩著泥濘冒雨紮下營帳,然後顧不得休息將軍械送入臨時駐紮的房舍和營帳中擦拭保養(雖然在城中駐紮,但因四鄉百姓都到城中避難房舍緊張,好多士卒依然得住在營帳中)。也許是士卒們連日冒雨跋涉疲憊不堪,士氣有些低沉。
李世民一身戎裝站在州衙正廳門口,看著在細密的雨絲中忙碌計程車卒眉頭緊鎖。
第八九章 百騎迎敵
精彩來了。
李世民此刻憂心忡忡。以前每逢突厥入侵,他都會到晉地禦敵,他麾下的大軍也多駐紮於晉地。誰知這次他突然被派到這邊抵禦突厥,他只來得及帶著少數幾個天策府的將領和一旅親兵匆匆趕來匯合大軍。這支大軍的大多數將領原來都不隸屬於他(此乃府兵制的一大特色)。面對突厥強敵,麾下的兵將沒經過磨合互相不熟悉,加上糟糕的天氣,還有李元吉的掣肘,這一切都讓李世民頭疼。
“殿下。”披著蓑衣但依然渾身溼透的秦瓊冒雨跑來,道:“剛剛探明,頡利、突利各自率部在西南十里外五隴坂處紮營。”
“哦?”李世民一聽立刻命令親兵道:“召集諸將前來議事。”然後他攜了秦瓊的手入廳,讓親兵為秦瓊解下蓑衣,取來汗巾給秦瓊。秦瓊謝了李世民,擦拭頭臉上的雨水。
李世民關切地道:“叔寶,身體可吃得消?”
秦瓊擦拭完雨水將汗巾交給親兵,回道:“稟殿下,末將按照李潛給的滋補方服食了快一年了,現在身體已經好了許多痠痛的沒那麼厲害了。”
李世民聞之欣喜,點點頭道:“沒想到李潛還有這本事。這就好。孤一直擔心你身體吃不消。有你在孤就放心了。”
秦瓊道:“殿下放心,末將當為殿下打頭陣。”
李世民笑道:“有你這個上柱國出馬,突厥何足懼哉!對了,李潛現在哪裡?不知柴紹此次出征帶上他了沒有?”
秦瓊道:“他已回了長安,出征前末將見過他一次,想必柴使君此次出征會帶上他。”
“自從知道你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