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2 / 4)

小說:驛唐 作者:風雅頌

依律應減刑為由再議。大理寺重新判決長孫安業流放。

以上這些事與李潛的聯絡並不大。不過李潛卻從中發現了契機。李瑗、羅藝、李孝常的謀反使得一批人受到牽連,這其中有不少是原來有資格配備親兵的勳貴將軍。他們被斬被流放後這些親兵就成了沒孃的孩子。按照以前的慣例,這些人中沒罪的直接打散安排到其它地方或者解散回家。另外由於突厥內部矛盾激化,薛延陀、契苾、拔野古等部族對突厥不滿,聯合起來對抗突厥,突厥暫時無力南下侵擾中原,李世民考慮精簡一部分邊軍。普通士卒還好安置,直接在原籍給予田地就行。可那些立下功勳計程車卒如何安置?李世民責成兵部和戶部拿出方略來。

李潛偶然得到這個訊息突然眼前一亮。以往李潛記憶中驛丞是文職官員,所以他曾想考慮透過科舉來選拔。不過一想道現在面臨的局面李潛打消了這個想法。原因是現在驛站的驛將都是當地的豪強,說句難聽的這些事都是地痞惡霸之流,若派文職官員過去只怕無法壓制他們的囂張氣焰。到頭來要麼被驛將折騰的幹不下去要麼與他們同流合汙成為他們的幫兇。所以派過去的人必須得有股子狠勁,能壓制住那些驛將,另外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得粗通文墨和算術,能看的懂公文,最好能寫一些簡單的文章,能看的懂賬冊。

聽到這個訊息李潛馬上去見杜如晦。杜如晦正為此事發愁,聽李潛說有辦法安置立刻讓他說說想法。

李潛告訴杜如晦,現在的驛站有三分之二是由豪強做驛將,他們將驛田挪作他用,只以雜草和少量豆麥餵馬,驛田所產糧食悉數裝入了他們自己的口袋,李潛還為杜如晦算了一筆賬,讓他知道每年這些驛將私吞了多少糧食。杜如晦聽到全國有數億斤糧食進了驛將的口袋立刻大吃一驚。

李潛緊跟著告訴他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派人取代驛將,只是此前他一直找不到人手,所以此事就這麼擱置著。現在這些被裁撤下來的親兵和邊軍正是最好的人選。這些人都是軍人明白軍令如山的道理,而且都上過沙場膽色沒問題,不用擔心他們會被驛將震懾。有他們在旁驛將就不敢再明目張膽私吞驛田。過上一段時間他們熟悉了驛站事務,讓他們取代驛將不過是一紙詔令而已。

杜如晦知道李潛向李世民所說的驛站改革計劃,聽到李潛的設想連連點頭,此舉不僅解決了這些人的安置問題,而且還有利於推進驛站改革計劃。雖然短期內增加了一些開支,但與被驛將私吞的驛田相比這點開支還是非常划算的。

杜如晦聽了大喜讓李潛儘快把方略寫好,接著他和戶部那邊打了個招呼,戶部本來就沒多上心考慮此事,見兵部拿出了方略他們也樂得清閒,粗略看了看方略,沒看出什麼不妥便同意了。杜如晦將方略上報給李世民。李世民早已私下聽取了杜如晦的彙報,將方略交給中書省,令中書舍人起草詔書(這個又叫五花判事,即中書舍人起草好幾份文稿,中書令從中選一份上報陛下,若中書令對所起草的文稿都不滿意中書舍人還得重新費腦筋起草,總之,中書舍人是最可憐的傢伙,跟現在的公文秘書差不多),詔書交給李世民,李世民看完大筆一揮“敕”(同意),交給了門下省。

門下省的給事中(這個官職不高只有正五品上卻最有實權能夠封駁詔書,有時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一看,不就是一兩千人的安置嘛,又不涉及國家大政,這等小事何必再費心仔細檢視,圈了(若給事中覺得不合適可直接封駁,詔書將返回中書省重新修改然後再走一遍上述程式)。然後交回尚書省的兵部。

兵部接到詔書直接交給了始作俑者。李潛拿到詔書高興的合不攏嘴,立刻手持詔書到南衙。南衙的將軍們看到詔書心中大喜,趕緊將這個包袱扔給李潛。李潛拿著南衙批的公文在牛弼的陪伴下到城外軍營選人。牛弼現在已累功升任中郎將。只是近期沒有戰事,他每日便到南衙應卯然後便回家苦練混元勁,日子過的非常無聊。今日聽說李潛要來,他特意在此等候。

李潛和牛弼有說有笑來到城外軍營。那些親兵和有戰功的邊兵都在軍營待命。李潛向接待他們的劉郎將出示了南衙的公文,劉郎將不敢怠慢立刻命令那些人集合。

集合完畢後李潛等上點將臺當眾宣詔。眾人一聽要從他們中選一部分去做驛丞立刻就炸了鍋。

“老子出生入死為大唐戍守邊疆,死在老子手裡的突厥人有三四十個,老子現在身上傷痕累累,原以為能在京中享清福,沒想到現在卻要去做個低三下四的老驛卒,老子不幹”一個三十多歲邊軍打扮的粗豪漢子嗓門最大率先嚷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