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時棉花就從印度傳到了高唐,被那裡的人當做花卉栽種在園子裡觀賞,卻沒人知道那東西可以織布。
麥仲肥對張德昭說“本官給你五十貫錢,你再去趟高唐,大量收購這種叫白疊子的花種,此事辦成了,本大人賞給你一百貫錢。如何?”
張德昭一聽麥大人如此信任自己,立馬拍胸脯保證完成任務。麥大人接著說“我會派人去把你的妻子兒女接到斛薛城來居住,以後你們一家就是斛薛城的居民。”
第九十二章 走向新的開始
第九十二章走向新的開始
時間這東西是最勤奮的,從沒見它停止下來休息的,總在一直奔跑著。這一晃就到了貞觀九年春。六部尚書幾乎被換了個遍。右僕射兵部尚書李靖畏讒言,推說生病身體不好主動辭職,侯君集頂替當了兵部尚書;空出的禮部尚書之位被趙郡王李孝恭當了;刑部尚書劉政會病死,任城王李道宗繼任;戶部尚書唐儉因為收了一隻羊被貶為光祿大夫,溫彥博頂上;工部尚書段綸因為楊思齊的事被貶後蕭瑀又當了工部尚書
六部亂糟糟,斛薛城倒是風景這邊獨好。哦,現在已經不叫斛薛城了,現在的名號叫斛洲城,常住人口達到十萬多人,已經今非昔比。麥仲肥大人榮登斛洲刺史之職。比原來大了盡兩倍的城池,光城牆就高八丈,內為夯土外砌大塊青色城磚,石灰勾縫,堅固美觀。城內四條白灰沙石主幹道,寬三丈。主幹道兩邊原來的土坯房已經完全被兩層的青磚小樓所代替。茶行酒肆、胭脂水粉、綢緞莊、皮革行、禮品店應有盡有。操著各種口音的,穿著各式各樣的服裝的人穿行於大街小巷。
斛洲城最宏偉高大的建築依然是城池正中的的道觀。青磚起面,白灰勾縫,給人感覺清爽利落,紅柱碧瓦上彩繪窄長花邊卷草構成帶狀花紋盡顯風采。第三層廡殿頂房樑上懸掛一口青銅大鐘,每過一時辰都會有人上去敲響報時,這裡已經成為斛洲人的精神寄託地。每逢初一、十五從各處彙集到這裡的人流魚貫進入大廳,聽道師講道,並可免費進行心理諮詢和體檢。道觀已經能夠自力更生,麥大人把自己名下的小化工作坊劃給了道觀,作為道觀的自主產業,並給以前主修煉丹的師兄弟們幾個小配方。如今皮革廠使用的鞣劑,毛紡廠用的洗毛劑,軍隊裡外傷消毒用的硼砂溶液等都出自這個化工作坊。
工業上,在原有的工廠擴產的基礎上,新增了一個小型棉紡廠,一個磚瓦廠和一座小型冶鐵場。小荒山那裡已經成了重工業汙染區,煤礦、磚瓦廠、石灰廠、和小型冶鐵場全集中在那裡。這些都是斛洲城的官辦企業。私人作坊只有幾家食品加工作坊和釀造作坊。為了防止技術流失,斛洲城官方目前不鼓勵私人企業,一經發現立馬取締。但食品方面已經開放,畢竟油鹽醬醋,麵粉豆腐之類的也大量需要不是。
農牧業方面,張德昭從高唐買的一麻袋棉子,已經產出了第一批棉花並紡成第一批粗布,現在的棉布可是比絲綢還貴的東西,直接被長安的大商家包圓了。如今一百畝的棉田已經翻耕好,就等著播種了。
原有的那個農場續簽後,已經難以負擔這十多萬人的消耗。隨著大量內地農民的到來,相繼又開發了兩個四百畝的農場,仍然是承包制集中管理。種植品種已經不單一是糧食,還有蔬菜和油料作物。加上一百畝的棉田,沿著西水河邊劃分了一溜禁牧區,到了秋天,黃燦燦的油菜花連成了片,金色的穀穗隨風輕擺,紅豔豔地蜀黍(高梁)結成青帳。
牛羊形成了圍欄飼養,牧場化飼養已經小有成效。馬匹由專人放牧。一切都顯的井井有條。
軍事上,二萬五千名從十八歲到三十五歲的青壯組成的職業軍人隊伍完全脫產,由已經是遊擊將軍的席君買訓練,致果校尉鐵勒木為輔。軍隊裡到三十六歲自動退役,根據等級不同發給不等的財物。身體合格,非家中獨子者必須服兵役。戰爭期間至殘者,由斛洲刺史府衙統一安置到各工廠礦山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並每年可到道觀領取一定的補貼。
經濟方面,因需要進行人口安置、擴城等事情太宗皇帝已經減免了這兩年的賦稅。斛洲城爭得了整合工商農牧,大興土木建設等的時間,並且為了拓寬商路,正準備修築斛洲到涼州的道路。
教育方面,原來的學堂已經擴建了三倍。刺史麥大人強制六到七歲孩童必須上學堂學習三年,學費麥大人的基金會出七,自己負擔三。
重新修建的斛洲刺史府一如既往地保持著低調,還是躲在那個犄角旮旯裡,只是原有的土坯房和夯土牆換成了青磚瓦房,和磚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