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鐵勒木。鐵勒木用兩把刀對砍了一下“的一聲,磕出幾顆火星。再看兩把刀刀刃上各有一個小米粒大小的四坑“哈然是把好刀!以後他就是咱老鐵的專用武器了。這個易州都督楊是誰?”鐵勒木指著刀把上的字抬頭問倆人。
蕭嗣業接過斬馬刀仔細翻看了一會道“應該是前朝徵高句麗時戰死,的楊姓隋朝將領的遺物,官職還不小是易州都督鐵勒木翻翻眼睛道“淨廢話,這點我也知道,問你這人是誰?”
蕭嗣業把斬馬刀遞給鐵勒木道“這個,易州都督嗎。當然是姓楊,叫”嘿嘿!我也不知道。”
高延壽自兵敗之後一直不敢再主動出擊,龜縮於營寨裡死活不再出來。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
唐軍天天罵陣可高延壽就是裝聾作啞不予理睬。看著這個烏龜殼一樣的營寨,唐軍也沒辦法,攻打它又不值得。只好分出部分部隊把高句麗的這夥敗兵全部圍困起來,並切斷了其與後方的全部道路。準備把高延壽的部隊困死。目前被圍困著的高延壽只剩了兩條路可走,要麼豁出命來拼個,魚死網破。要麼眼瞅著全軍將士餓死。
第一條路他顯然不敢選,以軍隊現在計程車氣和戰鬥力,出營作戰純,粹是送死無疑。
第二條路他不能選,哪有把自己餓死的傻瓜呢?
最終高延壽選擇了第三條路一拳領剩餘的三萬多人向大唐皇帝陛下投降。
對於投降的高句麗軍,太宗皇帝的做法依舊顯示出了大國君主的風采同時也留了點小心眼:挑選出三千五百名高句麗的各方酋長和首領之人,授予小官職,盡數押回唐朝境內,其餘官兵全部釋放,隨意去留。
不過對待投降官兵中的三千三百名協助高句麗作戰的黑水鞋鞠部落的降兵。太宗皇帝可就不留情面了,為了表示對吃裡爬外者的懲罰,這三千三百人全,山…埋,一個活口不留。正在藉機養傷的麥仲肥聽聞後又匯 猙感慨。
此一戰,高句麗的後備力量基本被摧毀,舉國震驚,附近的後黃城和銀城守軍全部棄城逃走,數百里之地居然不見人煙。安市城就像被遺棄的孤兒一樣暴露在唐軍的視野裡。
太宗皇帝準備招降這被遺棄的城池,如果不行再給他全力一擊。於是,已經棄暗投明的高延壽等人先行抵達城下,現身說法,勸說安市城儘快投降。只是。城中對高延壽的說辭毫無反應。
無功而返的高延壽只好垂頭喪氣地回來向太宗皇帝復旨。太宗皇帝想應該是安市城的人認為高延壽被逼無奈才出面的吧,還是由我這個大皇帝陛下親自出面勸降吧,聯的話他們應該能聽的進去。
皇帝出馬果然不同凡響。安市城守軍見到大唐皇帝的傘蓋後立刻開始激動起來,一時間城中鼓號齊鳴,全體安市城守軍都跑到城牆上來看太宗皇帝,一邊指指點點一邊鼓譟著喊著什麼。
起先太宗皇帝還暗自洋洋得意“看聯出馬就是不一樣吧!”但看到城牆上的人一邊叫喊著聽不懂的話語一邊做著手勢,太宗皇帝很奇怪,就問旁邊的高延壽“他們在喊什麼呢?”
旁邊神態尷尬的高延壽低聲說“陛下,他們在罵您!”從來只見過畢恭畢敬和小心謹慎,這當著千軍萬馬面前被城牆上這麼多人當面辱罵這種場景太宗皇帝還是第一次經歷他再一次暴怒不已。
看到自己老大被辱,一旁的李劫上前請戰,大聲喝道:“陛下,城中人做下如此十惡不赦的行徑。請准許臣等在城破之日將所有男女老幼全部坑殺,以雪此恨!”
“說的好!就依卿所奏”。毛經怒髮衝冠的太宗皇帝,想都沒想一口答應了李劫的請求。
這一下由於決策層領導的震怒,所有唐軍將士又一次作好了屠城的打算,並堵死了對方的所有退路。君憂臣勞,君辱臣死這句名言深深的玄在所有將士心裡,如今太宗皇帝又一次下達屠城命令,讓全軍再度興奮起來。
而安市城之人中有懂漢語的翻澤給所有人聽,城中之人亦再無他念,惟有一心防守,戰鬥到最後一口氣了。
隨著唐軍潮水般的進攻,安市城下再度上演奪城大戰。但安市城的兵將確實不愧為高句麗精兵,四萬七千人把安市城守衛的鐵桶一樣。唐軍連戰數日,死傷無數,居然毫無進展,依然被牢牢地阻擋在了安市城下。
此時,剛剛歸降,感覺應該是自己有所表現的高延壽,憑藉自己對這裡地形的熟悉給太宗皇帝獻上了一條可以快速結束戰鬥的計策。留下部分兵力繼續圍攻安市城,其餘主力則繞過安市城開始向前推進。高句麗國內因十多萬大軍剛剛潰敗,已陷入一片恐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