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3 / 4)

小說:貧道混初唐 作者:理性的思索

戰,用實戰來檢驗大唐的非常規武器“手雷”的作用。太宗皇帝略一思索便同意了,只是囑咐任城王李道宗要保護好二天師的安全。

任城王李道宗本不想帶麥二天師著個累贅。但人家麥二天師幫自己上了糖廠,何況麥二天師的二百擲彈兵據說是個新的兵種,據說威力不容小視,任城王李道宗也想見識一下這新武器的威力。所以也就同意了。

任城王李道宗帶著自己的三百扈從和麥二天師帶的二百擲彈兵向靈州趕去。

為什麼只帶這一點人?原來太宗分全國為十道: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全**府雖然由12衛和內六衛分領,但同時又按地域隸屬於道,所以府兵有雙重節制。12衛和內六衛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徵調,調兵須有皇命(魚符和魚書),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十道及下屬各州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州、道長官參與合對;各衛、率所屬軍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率,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黨和割據,缺點是不利於應急

再有就是彍(guo)騎:府兵為初唐時期的主要的中央軍,但並不是唯一的,募兵制一直與其並行(貞觀至開元年間曾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募兵),比如說沿邊戍兵既是大多為募來。後因久無邊事,亦因限制邊將日驕,將60萬邊兵裁撤了20餘萬,恰好此時府兵制度已經浸壞到了極點,很多軍府已經不能派出番上計程車兵,朝廷因此轉而用募兵來解決中央宿衛部隊的兵員問題。

從進入靈州地界開始,身後的部隊就在增加。快到回樂州前線時身後的部隊已經到了三萬多人。其中背弓挎箭著半皮甲的輕騎兵五千人,人手一把丈長馬槊著輕鎧的突騎兵二千。手持陌刀的大刀隊一千。什麼弩車兵、弓弩手、長矛隊、輜重兵各安隊伍化為一條長龍,浩浩蕩蕩的開赴前線。

麥二天師的騎馬姿勢很古怪,撅著屁股雙手抱著馬脖子。馬術不精的麥二天師,與其說是騎馬不如說是趴馬。但至少可以讓馬慢跑,不至於掉下來,十幾天下來,麥二天師兩股間被馬鞍磨的生疼。再看其他的騎士一個個馬上端坐,穩如泰山,看二天師的眼神多有譏諷。麥二天師那個鬱悶啊!回去後自己真得好好練練馬術了,這樣子太丟人了。身後的二百擲彈兵一人一匹馬,每匹馬上馱著的牛皮袋子裡裝著手雷。這不到兩千個手雷已經是兵工廠裡面所有的存貨了。

大軍在西水河邊駐紮下。關於行軍打仗麥二天師不懂,安營紮寨的事情也不懂,他跟著來只是想看看古代是怎麼打仗的,同時也想驗證一下自己的手雷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所以叉著腿走路的麥二天師跟隨任城王李道宗進了中軍大帳。

任城王李道宗召集了手下的官佐前來商議軍情。十幾個人圍著木臺上的地圖,反覆的研究著。無聊的二天師,也跟著那幫人無聊的看著。

漸漸的二天師聽出了點頭緒。在他原來的記憶裡古代兩軍對陣,那都是要排個陣形什麼的,然後是兩軍高階將領開始對話,之後兩幫人就象黑社會火拼一樣蜂擁而上去打群架。

現在聽來滿不是那回事的。似乎沒有將領對話,大唐的軍隊更象是在防守反擊。而叛軍是純進攻,打不過就跑那種,象什麼呢?對了,草原游擊隊的意思。

任城王李道宗指著地圖上一個叫峪口的地方問旁邊的一個年輕將領道“席君買,這裡正是叛軍的必經之路,但此地山上光禿不易設伏,但這個口子如果不堵上,那斛特勒如果兵敗必從此地西逃進戈壁,那我們只能擊潰而無法全殲。你可有辦法在不被叛軍發現的前提下,在這裡設支伏兵堵住這裡?”

席君買?這就是以後以一百二十人大破鐵勒幾萬大軍的猛將兄?麥二天師有些激動,很想上前去說聲“猛將兄,給小弟籤個名”什麼的。

席君買想了半天后說“王爺,設伏是可以,但人多肯定暴漏,人少起不到作用。我想這裡最多埋伏一千陌刀手就是最大的人數了。但叛軍的敗兵退下來那何只幾千更何況都是騎兵,這一千的伏兵很難攔的住。”

任城王李道宗點頭,揹著雙手凝視著遠方。半晌才緩緩說“那我們只有擊潰這一條路了,今年擊潰,明年再來,不甘心啊!”

麥二天師這個被忽視的人突然想到,如果叛軍是進攻方的話,那騎兵進攻肯定是散開來進攻(電影裡都是這樣),那自己的手雷還真是用處不大。但要是對付擠成一堆的逃兵,那不是正好能發揮最大殺傷嗎?如果自己的二百擲彈兵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