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3 / 4)

小說:貧道混初唐 作者:理性的思索

細地解說給才十歲的太子李賢,而且往往李賢沒聽明白,麥仲肥不得不耐著性子一邊一邊地解釋。

偏遇上這個太子殿下好奇心很重,麥仲肥如果敷衍,這位太子殿下就會打破砂鍋地追問不休。

偶爾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麥仲肥也會讓李賢拿主意,不管李賢的主意是不是很好,他當時都不會提出反對意見。等李賢把政令發出後,麥仲肥才會針對李賢所發出的政令的利弊分析給他聽,這讓李賢對自己處理的很多事情印象深亥,往往在後來的類似問題上,處理的四平八穩。

在李賢心裡麥仲肥比那些只會據理力爭的其他大臣親善的太多了。其實這也是麥仲肥對所謂的“文死諫”這種方式的變通之策。想要達到目不一定非要直著脖子去嚷,換一種方式同樣可以。

李治他們走後十天,吐蕃的使者又來請婚了。李賢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吐蕃人,坐在帝王寶座下首的一把黃緞敷面的靠椅裡好奇地打量著吐蕃使者奇怪的穿著,聽著麥仲肥與吐蕃使者的對答。

“事關皇家家務,此事只能等陛下回來後才能決定聽完吐蕃使者的一番歌功頌德後,麥仲肥不鹹不淡地回到。

“太子、閣老,我們大相祿東贊已經等不了多久了。為了能了卻他老人家最後的一份心願,請你立刻派人前去通稟聖上。

。吐蕃的使者話說的很急,麥仲肥從他的話語裡聽出祿東贊在吐蕃那裡很得人心,一個團結的吐蕃對大唐來說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米桑多使者,即使我們派人把此事通稟了陛下,陛下也需要回宮來處理。何況你們只是求親,能比聖上封禪這事情還要重大嗎?所以我勸你還是耐心等等的好。”李賢接過話頭回答道。

他這番話語得到了麥仲肥一個讚許的眼神,雖然麥仲肥心裡對於帝王們爬到泰山上為自己立款石碑,自吹自擂地歌功頌德一番這種帶有極大自戀情節的行為不是很感冒。

“可是”

“米桑多使者,太子所言極是。如果你們實在心急,我可以幫你修書一封,你帶兩咋。隨從騎快馬去追趕陛下的車攆。泰山封禪可是大事件,陛下也會招一些國家使者一同觀禮,你等就作為吐蕃使者參與觀禮吧麥仲肥一副幫他們考慮的樣子說道。

對於與吐蕃和親這種行為,麥仲肥並不反對。以一女子為犧牲能夠減少成千上萬將士的傷亡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控制住重要技術的外流即可。

吐蕃那裡即使打下來也沒什麼用,反倒成了大唐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與其這樣還不如嚴密控制起來。只要你對外伸手,我就把你伸出的手砍下來,如果你老老實實的我自也不去理你。

收復朝鮮以後大的戰事恐怕也沒有了,成平日久軍力必定下降這個道理麥仲肥很明白,留著這一塊當作練兵之地卻也不錯。是不是自己應該建議李治實行常備軍輪戍制度呢?

何況這個米桑多實在太執著,三天兩頭的來羅嗦。索性把他送到李治跟前,讓他去敗李治的玩性,讓李治早點回來,好解脫自己。

“如此有勞閣老了。”米桑多受寵若驚地躬身行禮道。

“不必如此。回頭你讓人到我府上取書信即可。”麥仲肥禮貌地點點頭。

“殿下、閣老!如此外臣就放心了。外臣告退。”米桑多施禮後退出殿外。 等米桑多走後,李賢問麥仲肥“麥相為何要答應他?聽父皇言他吐蕃對我大唐並不是那麼恭順啊!難道必須用皇室之女去和親?我們不能象平西突厥與朝鮮一樣把吐蕃平了嗎?。

“嗯”麥仲肥點頭道“殿下這麼問說明殿下已經開始對周邊的狀況有所瞭解了。對待吐蕃不是不能滅它,而是得不償失。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好大喜功往往會把已經得到的又失去。漢武已經把匈奴擊潰,本應見好就收,但他不顧當時國庫已經空虛,仍然派大軍去追擊已經西遷的匈奴,空耗國力,以至於從他以後的漢朝變得外強中乾。就像紙糊的燈籠一樣。”

“可是《漢書》上記載的是內侍與外戚干政才造成了漢朝後期的衰敗。這和麥相所說有些不符啊”。李賢不以為然地笑著說道。

“《史記》之所以有名就是再為司馬公秉筆直書,即使遭受宮刑也不改初衷的緣故。反觀其他史書秉筆之人心中多存有“為尊者諱言,的心態。對於帝王所犯的過錯,多是一筆帶過或轉嫁他人,在這一點上《漢書》最明顯。如果沒有帝王的縱容和放任,內侍與外戚如何能幹政?”

李賢稚嫩的臉上帶著若有所思地神色點點頭後說道“漢朝引川几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