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3 / 4)

小說:貧道混初唐 作者:理性的思索

仲肥也在場,行過冠禮後。李治就給了李仁一個鬱林郡王的封號。

“回陛下,臣願意學我李氏二賢王為榜樣,為我大唐開疆戍邊。”李仁一副老成的樣子說道。

李仁所說的李氏二賢王就是河間元王李孝恭郡王與江夏郡王李道宗。李道宗大家已經都熟悉了。那這個河間元王李孝恭何許人也?書中暗表:河間元王李孝恭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受命負責經略由巴蜀出兵平定江南。得李靖之助,先後滅掉蕭銳、輔公佑等各路反王及地方割據勢力,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為江南道與劍南道飾

者。

如果說北方是李世民帶兵平定的。那南方就是李孝恭平定的。他的戰功完全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他的堂弟江夏郡王李道宗就是他的副帥正先鋒,玄武門之變時李孝恭保

李世民登基後,李孝恭自己感到自己的功勞有些過大,功高鎮主可不是什麼好事情。因此主動退出權力中心閉門謝客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病亡。身死後李世民感念其功績與明智,賜元王,等同親王例,追加司徒,揚州都督。

李仁如此說也是暗自表明自己父子沒有任何野心,等將來會學李孝恭賢王那樣功成身退。

這些李氏族人中的佼佼者李治自小就耳熟能詳,見李仁小小年紀說出這番話來,心中自然對李仁生出親近之意。

麥仲肥一看這個時段恰到好處,正好可以提出為李道宗平反便道“陛下!靈武刺史、靈國公道宗的事情是不是也該解決一下了?如今靈國公已然老邁,邊塞苦寒,非老人所易居者。”

李治點頭,李道宗被冤他也是心知肚明,略一思索道“就依你所言。回頭你中書省擬一道詔旨恢復道宗江夏郡王爵位,回京養老吧。”

“臣領旨!”麥仲肥起身拱手道。從李治的口諭裡麥仲肥也聽出來李治還是有些顧及長孫無忌,李道宗雖然恢復了江夏郡王的封號,但已經沒有了任何職司,只是回京安度晚年的。

隨後李治看了李仁一眼後對他說道“如此一來,靈武刺史出空,仁兒可願前往?。

李仁躬身答道“臣願意,正當以此身為國報效。”

聽了李仁的話,李治呵呵笑起來“果然是我家棟樑材。仲肥,再擬一道詔諭,以鬱林郡王仁為靈武刺史,靈州都督。就以靈件、武威為鬱林郡王藩地,擇日就藩。聯命宿將壩江道行軍總管任雅相輔助於你

李治的這一道詔旨令麥仲肥感覺有些詭異。不是因為李治任命李仁為靈武刺史,靈州都督,而是另外一個人,壩江道行軍總管任雅相。

靈州、武威二郡為中原的西北門戶,當初自己創解州就是利用靈、武二郡的府兵為後援才敢放手施為。可以說靈、武二郡是遏制北方與西域的一道關鍵門戶。如今李治把個一心想要建功立業的年輕人放到這裡。而且還派出曾經出使過漠北薛延陀部並對薛延陀部進行過大肆籠絡的宿將任雅相輔助,這是什麼意思?李治的這一步把麥仲肥心裡想要由漠南兼併西突厥地盤的計劃徹底打亂了,這樣一來相當於在漠南與西域之間豎起一道哨卡,把西域與北方草原隔離開形成兩塊地盤,早知道是這樣還不如不讓李道宗回來。

以李治的心智絕對想不出這樣一手來。難道是武后?也不可能。就拿武后上臺對待北方遊牧部落的手段來看,她潛意識裡還是很看不起這些只知道騎馬打仗的野蠻人的,以至於對北疆與西域疏於管制,導致回訖西遷,形成後突厥帝國,邊境凹曰甩姍旬書曬齊傘

…二休。既然也不可能是武后,那會是誰呢。 麥仲肥詳細地把圍繞在李治身邊的重要人物仔細地分析了一遍後,最終鎖定在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老狐狸李績。一定是他猜出自己堅持讓漠南、漠北出兵平亂的內在含義。怕自己在統一北方後,又插手西域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威脅大唐安全。故此才給李治出了這樣一策,而且原意應該是想讓任雅相來擔任靈武刺史,對北疆與西域進行遏制與監控,卻被李治賜予了李仁,讓任雅相擔任了副職。看來自己有必要和這個老狐狸進行一下溝通。

就在麥仲肥思考這其中的關竅的時候,李仁十分興奮地道“臣領旨。謝陛下賞識!”李仁心裡別提多開心了,自己把守的可是中原的西北門戶啊!又緊鄰這位麥伯父白手起家的漠南草原為依託,互為唇齒。這讓一心想要建功立業的年輕人油然升起責任感。

談論完這些政務後的李治心情很好。轉頭對麥仲肥道“仲肥,聯這一來,耽誤你的正事了,你的賓客們恐怕也等急了”。

“陛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