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兵轉身走了出去。
一天的時間,就讓岡村寧次收到兩條不愉快的電報,整個人不由非常的鬱悶。下午,岡村寧次接到來自東京的電報,由於寺內壽一被中國人控制良久,現在的華北方面軍沒有真正的領導人物,特命令崗村寧次為華北方面軍總司令,華北方面軍人員24。5萬名,馬匹5。2萬頭,重炮740門,汽車8000輛,各種彈藥1會戰份糧秣一月份餘。是日本最大的一個戰略集團,這是唯一一條能讓他高興一點的電報。
岡村寧次(1884年5月15日-1966年9月2日),日本帝國時代陸軍大將,締造昭和軍閥的“巴登巴登同盟”三羽烏的第二位。被日本人吹捧為無論在統率或是作戰方面都是罕見的名將。兼備明智、卓見、果斷、意志堅強等品質。在日軍正規作戰中率先實施裝甲兵團空地聯合突破,在非正規作戰中成功的抑制了華北反日遊擊戰活動,最後,由於蔣介石的庇護,成功的逃脫了戰後的審判。
侵華日軍狂熱分子岡村寧次4歲開始,寧永夫婦就教他認一些簡單的漢字,並規定他每日作息時間和識字進度。1890年3月,岡村寧次入坂町小學,開始了長達8年的小學時代。1897年,13歲的岡村寧次小學畢業,考進了著名的東京專門學校(1902年更名為早稻田大學)的附設中學部。由於該校當時的收費較高,所以岡村寧次僅僅在此讀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後轉入東京陸軍幼年學校。1898年9月,岡村寧次身穿草綠色軍裝參加了入學典禮,從此邁出了他軍人生涯的第一步。
1904年,岡村寧次以優異的成績從陸士畢業。同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被分配到麻布步兵第一聯隊擔任補充部隊小隊副的岡村寧次,懷著為天皇建功立勳的迫切心情,恨不得馬上馳騁疆場。在岡村寧次的一再請戰下,上司終於批准了他的請求,於翌年4月將岡村寧次從補充部隊轉到步兵第四十九聯隊,作為新編第十三師團的一個小隊長參加庫頁島戰役。
1914年8月,被上司調到參謀本部外國戰史處工作。同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日本乘機奪取了德國在華勢力範圍山東青島。
1915年2月,日軍參謀本部為編纂日德戰爭作戰史,派岡村寧次等人赴青島蒐集資料,由此岡村寧次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岡村寧次赴青島不久,被時任黎元洪大總統顧問的日本陸軍中將青木宣純調至北京做助手,主要負責對外聯絡、文牘書案之類的工作。這樣,岡村寧次在北京青木顧問處一干就是4年多。
1919年7月,岡村寧次終於返回日本。他的新職務是陸軍軍事調查部新聞班的少佐班員,主要從事溝通軍隊與國民之間的“感情”和處理軍方對國內民眾的宣傳事務。在新的職位上,岡村寧次不遺餘力地為爭取陸軍的所謂“生存權”和“發展權”搖旗吶喊。
1941年,岡村寧次調集數萬日軍,開始對中**隊進行殘酷的大“掃蕩”。中國的歷史書上說他在擔任華北方面軍司令時提出“三光”政策,造成約270萬平民的死亡,但在他的回憶錄中卻寫到,他提出的口號是“不殺、不搶、不”的三不政策,其實這個“三不”比“三光”更厲害,表面對是日本軍隊的戰爭行為進行約束,其實他是要以此來收買人心,達到長期佔領中國的目的。國民黨系軍隊受不了壓力,光投降的就有40餘萬,這些投降將領也很有歪理,他們在北初次見到岡村時就說:“我們不是叛國投敵的人,**才是叛逆,我們是想和日軍一齊消滅他們。我們至今仍在接受重慶的軍餉,如果貴軍要與中央軍作戰,我們不能協助,這點望能諒解。”這時八路軍陷入很被動的局面,喪失了一半根據地和人口,平原富庶地帶全部變成游擊區,總兵力由40萬減至30萬。太行山上的前方總部被日軍特種部隊突襲,參謀長左權戰死。
彭德懷後來曾深有感觸地對部下們說:“岡村寧次是一個比多田駿更為毒辣、更為老練的對手。他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緻周密。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準備工作。沒有內線發動配合‘維持’他不進行‘蠶食’。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對部下不粗暴,你從他的講話裡看不出他的動向來。他經常廣泛收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是歷來華北日軍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由於日本太平洋戰場陷入困境,華北的日軍不斷被抽調,八路軍終於堅持了下來。
由於岡村寧次在侵華戰爭中,為日本帝國立下赫赫戰功,1944年11月,日本政府升任他為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此時的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