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顯赫但終究只是輔佐正統帝的臣子,在國家政權事務上無法越俎代庖,需要太皇太后來定奪。
不過,太皇太后以明太祖的祖製為由拒絕了垂簾聽政,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會對朝中的事務放任不理,正統帝現在無法親征她豈會將朝中的大權交給朝中的大臣?
可太皇太后再厲害也只不過是一名女子,對政務上的事情並不精通,因此她就效仿了宣德帝,重用了被宣德帝所扶持起來的司禮監,將輔政大臣們所上報的奏章交由司禮監的太監們稽核,然後將結果上報給太皇太后,用司禮監來牽制那些輔政大臣。
由此一來,原本陷入困境的司禮監在宣德帝駕崩後迎來了新的曙光,有了新的靠山。
然而,與先前宣德帝時期不同的是,因為宣德帝把一些權力下放給了輔政大臣,所以輔政大臣上報給太皇太后的都是朝廷的大事,其餘的日常事務可以由輔政大臣議決,這樣一來司禮監的權力也相應被削減,使得其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與輔政大臣相抗衡。
宣德帝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正統帝登基後內廷和輔政大臣們爭權,那樣的話大明的政局將會被攪得雞犬不寧,為了使得那些輔政大臣能安心處理政務宣德帝故意限制了內廷,以免與輔政大臣衝突。
很顯然,宣德帝駕崩後太皇太后肯定會肩負起維護皇權的重任,由於大明的外戚被禁止從政,那麼能被太皇太后相信和依仗的人也只有內廷了,宣德帝可不想在正統帝親政前內廷仗著太皇太后與輔政大臣們相抗衡,那樣局勢將不堪設想。
其實,大明的內廷之所以會崛起,成為古代封建社會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與明太祖限制皇族和外戚從政密切相關,由此一來皇帝用來制衡朝臣的只有內廷了。
慈寧宮。
雖然慈寧宮是太后的寢宮,按照常理已經是太皇太后的張氏要搬離慈寧宮,不過由於正統帝年幼沒有立皇后,所以已經升為太后的孫氏依舊住在坤寧宮,並沒有搬來慈寧宮,張氏自然也就不用換寢宮。
況且,張氏現在是後宮之主,即便是孫氏也不敢讓她離開慈寧宮。
“臣李雲天叩見太皇太后。”慈寧宮裡,司禮監掌印太監金英躬身立在張氏的身旁,李雲天見到金英後頓時明白了怎麼回事,不動聲色地給張氏下跪行禮。
“忠武王平身。”張氏微微一笑,招呼一旁的內侍給李雲天搬來了一張椅子。
“忠武王,你看看這兩道奏章。”等李雲天落座後,張氏讓內侍把兩道奏章交給了李雲天。
李雲天向張氏一躬身後開啟那兩道奏章仔細查閱起來,這兩道奏章是輔政大臣聯名所奏,一是罷各省省城的鎮守太監,二是設立由文官擔任的南京參贊,派遣文武大臣擔任江西、河南、湖廣和山東四省鎮守。
望著手上的這兩道奏章,李雲天的心中不由得苦笑了一聲,看來朝中的文武大臣對內廷已經相當不滿,故而正統帝登基沒多久就上了這兩道奏章來消弱內廷的權力。
大明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十三省,自洪熙元年宣德帝登基後始以安民為由在各省省城設立鎮守中官,後來逐漸升為鎮守太監。
根據宣德三年宣德帝所制定的定製,各省省城的鎮守中官擁有以下職權:監督文武官吏,調遣衛所官軍鎮壓人民反抗、彈壓土豪大戶、緝捕在逃人犯,應地方治安的需要而向中央建議增削行政、軍事設定,協調本省文武官員及司、府、縣機構的公務,招撫流失人口等。
由此可見,各省省城的鎮守太監的職權極大,上可向宣德帝啟奏,下可威壓地方三司,已與巡撫的職能無異,是內廷在外的最大勢力。
這使得地方三司與朝堂上的文武大臣對此頗為不滿,可謂怨聲載道但又無可奈何,誰讓他們給了年輕的宣德帝太大的壓力,使得宣德帝不得不想辦法制衡他們。
如今,朝中的文臣集團和勳貴集團終於抓到了機會,趁著正統帝登基之際向內廷發動了致命一擊,想要裁撤十三省省城的鎮守太監。
輔政大臣們裁撤十三省省城鎮守太監的理由很充分:“前遣內官張達等彼處鎮守,特為撫安軍民,提防賊寇。近軍民皆已寧帖,今取達等回京,其原歲隨從之人俱發還各衛所著役。凡所轄地方,一應軍民人等,尤宜加意撫緩,勿致軍衛有司擾害。遇有草寇生髮,隨即調官軍剿捕,勿遺民患。”
當然了,輔政大臣們的用意很明確,那就是趕走是省城的鎮守太監,將權力收歸各省三司,以免內廷插手地方軍政事務。
輔政大臣們在商議此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