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房記憶體放著甲冑和兵刃,大多光鮮明亮。此外,搜出來的賬冊之上,柳城之外還有數處牧場。
這裡面有很多是從兀裡手中搶來的,更多的則是從燕郡繳獲而得,尤其是那些甲冑兵刃,因為圖利領軍南下得比較早,他率兵出發後,這些東西才從燕郡押送到柳城,因此一直放在庫房中沒有動用,全都便宜了李誠中。
當最終的統計數字報到李誠中和馮道面前的時候,兩人面面相覷,半天都說不出話來:
錢二十八萬三千七百四十三貫;其中一半是唐錢,有“建中通寶”,有“大曆元寶”,還有很多年份更早的“開元通寶”;另一半則是渤海錢,正反分別刻印著漢文和渤海文,上書“咸和通寶”;
金器、銀器、玉器、珠寶等八百九十二件;
金錁子三百另九個,計三千另九十兩;
上等皮甲百副、明光甲三副、細鱗甲七副、鎖子甲十三副;
上等橫刀一百五十七把、漆槍十七杆、陌刀二十柄、重斧十柄、手弩十六具;
牛千頭、羊一萬八千隻、戰馬七百餘匹;
……
李誠中嚥了咽口水,半晌後又將兀裡叫到面前,親切的摸了摸他的頭,溫言道:“不錯,你乾得很好……對了,我記得在白狼山北麓的戰鬥中,有兩個追隨圖利的部族長老也當場戰死,按照契丹人的規矩,他們算不算圖利的死忠分子?”
第四章 遼西雙城(四)
這天一早,柳城內許多地方都張貼了官府告示,每一處告示下都有一個漢人和一個契丹人,他們會輪流用漢話和契丹話大聲唸誦早已背熟的文告內容。
漢話和契丹話基本上算是如今關外的主流用語了,無論身屬哪個民族,多少都能聽懂一些。漢人先說一遍,然後契丹人又說一遍,反反覆覆大聲唸誦,惹來街坊中四鄰和路人的圍觀。自柳城被前營佔據之後,這座城市頭一次顯得那麼熱鬧。
文告的內容很長,其實說的就是一件事情:平州軍前營徵兵。之所以顯得很長,主要在於介紹從軍入伍的好處。按照文告所示,一旦考驗合格,成為前營士兵之後,將享受如下待遇:
一次性發放安家費三貫;
一日三餐管飽,天天見肉;
一年發放兩身衣服、兩雙皮靴;
月餉一貫,立功升遷後月餉隨職級翻倍;
從軍者無須自備兵刃,兵刃由前營發放;
……
除以上列明的待遇外,文告中還專門舉例,尤其是以平州軍前營甲都左隊第五夥伍長羅源安為例,一一說明他從軍半年之後的收入情況。可憐的羅源安便在這種情形下被剝奪了個人**權,恐怕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財產公示文告了。
這份公告非常具有誘惑力,許多人忍不住上前詢問,主要集中在身份問題之上,即什麼人能夠從軍,比如契丹人可以嗎?奚人可以嗎?室韋人可以嗎?
對這個問題,負責講解文告內容的漢人和契丹人分別以兩種語言進行了解答。無論什麼身份,什麼族群,只要願意加入平州軍,願意為平州軍作戰,都可以前往應募。對於人們的疑問,他們進一步詳細答覆,在答覆中重點強調平州軍的唐軍身份,宣傳大唐威加四海的影響,強調大唐是天下共主,無論漢人、契丹人、奚人、室韋人還是靺鞨人,都是大唐的一份子。大家生於大唐、長於大唐、保護大唐、捍衛大唐,凡是與大唐作對,企圖分裂天下者,妄圖殘害大唐子民者,都是唐軍的打擊物件。
這樣的解釋和理念,其形成的最初原因,是為了擴大兵員的來源基礎,鞏固平州軍前營在柳城乃至營州的地位。營州畢竟先後被關外各族佔據了許多年,人群的分佈雖然仍是漢人居多,但各族包括雜胡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比例。在馮道的丁口清點中,柳城的漢人約佔五成多,其他各族佔了四成多,若是單純以漢人為徵兵來源,不僅對地方民政的治理不利,而且直接影響到徵兵數額。
為此,打出大唐的旗號便成為了李誠中和馮道的變通政策。大唐雖然已經山河殘破,但數百年的底蘊仍在,在關外胡人的心中仍舊佔據著大義名分。這個理念的提出不僅解決了兵員問題,還解決了作戰物件問題,更解決了為什麼而戰、為誰而戰的問題。
在這個理念的背後,就連李誠中和馮道都沒有意識到的是,其中潛藏著一層更為深刻的含義,即近、現代國家理念的雛形。
古代國家即為神權性質的國家,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軍隊的存在是為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