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劉守光命令全軍出動,戰兵、輔兵和民夫加起來足有五萬之眾,從三個方向將石城連同城下營包裹起來。義兒軍在西門外列陣,薊州軍威懾北門,霸都騎則分為兩支騎軍,監視南邊城下營和東門兩處。
這一次的部署很順利,不僅後營那些兵痞刺頭都非常聽話,就連趙敬和趙霸都完全聽令行事而沒有討價還價,至於那些周圍散佈的外系大小軍頭們,則都畢恭畢敬的趕到了義兒軍前,聽候差遣。
不過他們雖然口稱“聽候差遣”,但實際上都接不了什麼“差遣”,每個軍頭就帶了那麼點人,多的幾十,少的十幾,這麼點人能幹什麼?劉守光也不以為意,他本來也就沒想過要讓這些人出力,這些人的兵力之所以那麼少,不就是他這兩個月努力的成果麼?
其實從這個角度而言,劉守光和李誠中的建軍思想在相當程度上是非常接近的,兩人都在努力消滅盧龍軍普遍存在的山頭主義。但劉守光的作法治標不治本,用不了幾年,他手下就會冒出一批新的軍頭,而李誠中,則要徹底得多。
數萬大軍擺在城下,場面非常壯觀,李誠中帶著眾將們在石城城頭仔細觀察。
嚴格來說,營州軍高層都沒有指揮軍隊與關內各鎮唐軍交手的記錄,甚至對於盧龍本鎮而言,營州軍高層都比較陌生。就算是張興重、周坎等在盧龍軍中混了數年的老軍也同樣如此,他們當年的層次太低,每次作戰或者操演之時,都屬於“陣列”中的一員,沒有機會以那麼高的視角和眼光來打量整個軍陣。
現在的營州軍統兵大將裡,在舊的盧龍軍體系中領兵最多的應該算是元行欽,但他當年也不過是個小小的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