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戰區停留很長時間了。
機炮之外的外掛武器主要有5毫米,10毫米機槍吊艙。20毫米、50毫米、100毫米、300毫米火箭發射巢。
300毫米火箭彈主要是為了攻擊堅固的工事而設計製造的,在對付俄軍的土木工事和高加索的築壘地域時就可以大顯身手了!
這樣強大的武器系統當然要好好管理,於是就有了一個高效率的火控。因為這時代沒有導彈那玩意,大家都是以炮打人。所以炮瞄雷達就顯得太清閒了一點,這不,沙龍又督促電子專家改動了軟體給雷達加上了新的三個功能。
一是搜尋能力,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對空搜尋30千米,對地搜尋20千米。
二是地面回饋能力,便於飛機低空突防,貼地100米飛行,利用敵方雷達盲區,做到突然打擊。
三是敵我識別能力,對於自己人千萬不要誤傷,海灣戰爭的遺訓要記得。
光打人了,自個也有捱打的時候,飛行員只有一個人,他也不是神仙。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算有雷達幫忙又如何。是人總會疏忽,總會犯錯誤。但是飛行員可是寶貝,他是優質的人力資源,培養一個優秀的飛行員比造一架飛機要難得多,所以必須想方設法保全飛行員,一定要保證他的安全。飛行員太值錢!所以飛機的裝甲要過關。一開始飛機制造總監——沙龍就提出了以碳纖維複合材料為主要機身材料,以鈦合金為重要裝甲的方案。白起知道以後又指示做了一個小小的修改,在他眼中碳纖維雖然夠輕夠結實,但是防彈效能差了一點,他提出用成本更高的輕型防彈材料,在太空時代做防護用品的一種高效能複合材料——天朝冰蠶絲加剛性碳纖維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