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1 / 4)

小說:崛起之華夏 作者:閃啊閃

俸蓯瞧婀幀�

看樣子這個思維和觀念一旦被固定下來,想要改變還真是困難。

這一點,無論古今中外,都是一樣。

不過,對孫綱來說,這倒應該可以說是一個好訊息。

如果因為中國的關係,世界海軍現在就興起了“潛艇熱”,對中國海軍來說,可是大大不利滴。

(二百八十六)掌權之思

中國海軍在目前,最好儘可能的保持住在潛艇方面的應用優勢,一旦面對突如其來的強敵進攻,在敵我雙方大艦隊決戰實力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潛艇部隊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經過好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努力,“海鯤”號潛艇的火炮裝置終於改裝完成了,在孫綱的要求下,進行了海上打靶試射,結果證明效果相當不錯,雖然艇上火炮的威力很有限,而且射界還不能做到全方位火力覆蓋,但相對於以前沒有火炮的情況,畢竟要強得多了。

到這時,中國的第三級作戰潛艇才算真正完成了“定形”工作。

改裝後的“海鯤”號又進行了多次海試和水上水下攻擊演練,證明完全達到了孫綱的要求,孫綱立刻開始讓北洋船政局動工建造這種新潛艇,用來裝備北洋艦隊潛艇分隊。

這些新潛艇的加入,再加上原來的“半潛艦”,“狼群”的出現應該是不成問題了。

由於“水下衝角撞擊作戰”的“試驗”完全“失敗”,孫綱因此向葉祖圭提議,北洋艦隊在作戰時,除非萬不得已,儘量不要採用這種“兩敗俱傷”、“同歸於盡”式的撞擊作戰方式。

葉祖圭聽了他的建議也表示同意,他對“衝角撞擊作戰”可是深有體會的,大東溝海戰中,在鄧世昌的壯舉感染下,葉祖圭也開足馬力用“靖遠”撞沉了日艦“扶桑”,雖然說有“打紅了眼”的成分在裡面,但他事後“理智”地想起來,也還是覺得這種戰術並不可取,當時同在艦上的劉冠雄就堅決反對過,現在孫綱又指出來了這個問題,葉祖圭答應了孫綱的請求,並傳令北洋艦隊全軍將士,在將來的戰鬥中儘量不要採取“衝角撞擊作戰”。

史書上記載的最後一次成功的“衝角撞擊作戰”是1866年(同治五年)7月20日發生的利薩海戰。奧地利艦隊的二十一艘戰艦(含7艘蒸汽鐵甲艦,其餘為木殼戰艦)在海軍上將鐵格特霍夫的率領下,排成三個楔形陣,衝亂了由二十四艘戰艦(含十一艘蒸汽鐵甲艦)組成單縱隊地義大利艦隊,在海戰中,奧地利艦隊的旗艦“斐迪南德”號鐵甲艦兩次用衝角撞中了義大利艦隊的主力鐵甲艦“義大利”號,使其瞬間沉沒,奧地利艦隊因此取得了這場海戰的勝利。

可因為鄧世昌和葉祖圭的關係。1894年9月17日的大東溝海戰,目前已經被世界海軍界認定為是繼利薩海戰後“衝角撞擊作戰”的又一成功戰例。雖然中國海軍因此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但孫綱知道,大東溝海戰恐怕才是人類海戰史上地最後一次成功的“衝角撞擊作戰”了。孫綱在這次新式潛艇地“水下撞擊作戰”試驗“失敗”之後。就向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術人員提出明確要求,在以後的戰艦設計建造中,完全取消衝角地設計,戰艦艦首的設計將以增加破水適航性和航速為主要目的。

這個決定,在目前對中國海軍來說,是極為為重要的一步,在世界上來說,也是很有遠見的。

以後的海戰,將主要以遠距離炮戰的方式進行,衝角撞擊戰術。已經到了退出海戰歷史舞臺的時候了。

因為。作為一個穿越者,孫綱早就知道了未來海戰的主流方向會是什麼。

隨著交戰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遠,只有在儘可能遠地距離上做到有效打擊敵人,才能取得戰鬥的勝利,這個作戰理念,直到“數字化”和“資訊化”的後世,也一樣適用

現在,北洋的海陸軍官兵和軍事工程技術人員在孫綱的指引下,已經完全接受了這一理念,並努力的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現在。“飛雲”1型水上飛機的發明,就是最好的證明。

經過北洋軍情處“軍械司”的“大發明家”趙春澤和他手下的人地努力,中國海軍有了第一種可以用於實戰的軍用飛機了。

這種被命名為“飛雲”1號的飛機,主要以木構件為主,長7。5米,翼寬2。61米,雙翼單垂尾,使用一臺經過改進的汽車用汽油發動機。最大升限為160米。最大飛行速度為每小時85千米,可以在60米的空中持續飛行近一個時辰(2小時)。而且可以搭載一名乘客(那位幫孫綱造潛艇的法國美女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