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有了金瓜石金礦的補充,在短期內華夏共和國的新幣數量迅速提升,這就直接使得其新幣迅速佔據市場,成為了華夏大地主流的貨幣單位。
在這次假幣危機之中,華夏共和國也賺了一大筆的資金,雖然這種金屬貨幣比不上紙幣的利潤更高,但隨著交易的進行,利潤逐漸提高到了400%的利潤,足以讓任何人瘋狂。
兩個國家就如同奶牛一樣,藉助這次假幣事件,大量的原材料不斷供應給各個廠家。這最大限度的壓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利潤,也帶動了稅收。
有了錢的企業進一步研究更先進的技術,又或者擴大經營的規模,於是產量進一步提高,迅速搶佔市場。偏生其他兩國不少企業,都因此這次經濟危機倒閉,使得華夏共和國的商品迅速搶佔市場,有著鐵血盤龍旗標誌的商品,已經被華夏人民所認可和接受。
這種情況,使得原本就處於低迷狀態的大漢共和國,自然是雪上加霜。近段時間,更是有些商家為了減少成本,所以使用了比較差的原料,使得品質也跟著下降,兩國之間的品質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質量好,價格合適的商品,當然才是挑選的首選物件。
大量商品的積壓,使得不少企業又面臨著倒閉或者縮小規模的趨勢。這意味著大量的百姓會失業。好在這年頭土地並不缺乏,沒辦法工作,開墾幾畝地也好歹能活下去。
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懂得思考的百姓,甚至一些小世家,已經意識到大漢共和國的無能。他們選擇離開,免得什麼時候再遭遇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國家根本沒有對經濟危機的處理能力,宣傳工作也不到位,甚至拉仇恨的手段也並不高明,於是他們對政府就沒有信心。
別人或許可以相信,那些世家門閥的宣傳,但他們本身有不少就是這次危機的直接受害者,對他們本質已經是看穿了。
他們開始南遷,或進入荊州大漢帝國境內,因為這裡後續處理工作做得不錯,百姓的生活迅速就穩定了下來。甚至政府緊急修建數條公路,數座水壩,使得就業率和原材料的需求迅速提升,又針對本國的企業進行一定的稅收減免,終於是讓經濟穩定了下來。
少數人選擇進入軍政府那邊,他們本身就是破產百姓,據說軍政府以民為本,維護百姓的利益,於是就留下來,畢竟這裡距離中原也不遠。
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直接來到了華夏共和國境內。原本以為這裡是蠻荒之地,至少世家們一直宣傳這裡是蠻荒之地。但真正來到這裡,哪怕是進入廬江郡之後,就發現這裡其實也並不蠻荒,而且越往南越繁榮,少數人甚至來到了桃源市這裡打拼,看到了經過了第四次擴建的這座城市後,驚歎其繁華程度不亞於雒陽和長安!
經濟危機的餘波,自然也波及到了荊南和交州,兩地本身就沒有自己的貨幣。大漢帝國已經放開了對南四郡和對交州的貿易,是故大量的新幣也流入了這兩個地方。
這次的危機裡面,楊浪也專門針對交州和南四郡投入假幣,還不是小數目。每次都採購一大批的物資,包括了硫磺、硝石和石灰石等,每種都是大宗採購,以金幣結算。最後給出去的肯定是大漢帝國的金幣,而且品質越來越糟糕,含金量越來越少。
最後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兩個勢力的經濟自然是直接被破壞,大量的商人破產。而這些商人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偌大的世家,比如交州最大的是商會,其實本身就是士家的商會,其次便是劉璋麾下的商會。
兩個勢力,都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大漢傳統統治模式,換言之就是糧本位模式。最多是鼓勵經商,並且給予一些免稅政策什麼的。糧本位到底已經不存在,就算是孫堅和劉璋也必須要承認這點,所以為了家族的繁榮,甚至是治下的稅收,他們也得發展商業。
只可惜他們本身沒有多少技術,所以只能去做原始的材料供應商。他們以為大量供應原材料,也能夠為他們賺取大量的收入。
實際上別人就算收了一車幾百斤的棉花,只需要反過來傾銷一匹精品棉布,說不得就把這筆數給填補回來了?問題是,幾百斤的棉花,只能紡織一匹精品棉布嗎?於是,最終吃虧的其實還是這兩個勢力,只是他們還不懂這個換算公式!
其實這些都無關了,在真正的大事面前……此刻的孫堅府邸之中,就來了個客人。
下人拿著名刺前來通報,孫堅在看到名刺上的名字之後,居然親自出面相迎,看到來者,欣喜的行禮說道:“威彥先生,能有勞你來一趟長沙,孫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