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道家之人更是高高在上,趙家淪為武者家族,一介武夫,何足掛齒?道門的人眼中壓根兒就沒有他們的印象。
難不成趙家子是在幫助道家?這個想法一出來,連李喆都感到不可思議。
見徒弟被辯駁得啞口無言,他不得不硬著頭皮:“子龍小友是在幫我們?”
“自然!”他居然蒙對了,趙雲撫掌而笑。
李喆是掌教一般的存在,他深知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臉色復歸清明:“需要我等付出如何代價?還有小友是如何幫我們的?”
“很簡單啊!”趙雲臉上的笑意更甚:“《道德經》是老君傳下來的,《老子化胡經》你們就大方地承認,道門和佛門就如同是兩兄弟!”
“再則,驅逐何如兼併?”(未完待續。)
第一百三十七章道門前輩爆粗口
其實在歷史的道路上,不管是中國的哪個朝代,都是非此即彼,對待不同意見,就是簡單粗暴的抹殺,剿滅。
始皇帝依靠法家的力量掌握了中華大地,整了個焚書坑儒,對**********者,殺!其他教派的典籍,燒!創下了一個記錄,後世口誅筆伐者比比皆是。
緊跟著的另一個朝代,劉家天子也不是啥好鳥,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下子就把孔丘捧上了天,其他學派自然是無情地打壓。
要不然,邊疆之地的少數民族,他們根本就不可能獲得祖先經過千錘百煉才撰寫出來的導引術,光憑匹夫之勇,怎能打得過我漢家男兒?
黃老之道,看上去十分謙和,什麼狗屁清靜無為,看到佛門傳入大漢,馬上就有李家人登高一呼,直接來了一千三百多個道士。
也正是在那一次,讓皇家看到了道家的力量,逐漸有些疏遠。
不然的話,對張角的黃巾道,道門的人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麼?先前還有一個五斗米道呢,只不過張家人並沒有黃巾那麼激進就是。
趙雲的這句話,給了道門的人開啟一扇窗戶。
劉家天子對道家是既要拉攏又要防備,把劉辯這個皇室的庶子推出去讓史道人撫養,還取了個莫須有的史侯。
另外,從漢明帝以來,皇宮之中都有佛廟,幾個意思?
要知道,道門的人做夢都想把自家的道觀開在皇宮大院,卻被外來的和尚給搶了先。
不管是口才還是典籍的應用上,道門都不缺乏,他們既然承認了這個思路,今後怎麼做,就是他們的責任。
假如道家人沒有這個能力,趙雲眼裡,就會降低分量。日後一旦取得了足夠的權力,再重新成立一個教派,推出合適的人物掌權也不在話下。
其實我華夏民族,最多的就是包容。
教派之間的交流,到了現在,你要說大漢治國只是儒家的思想?非也,就是一個大雜燴,儒家的、法家的、道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分彼此。
再說那些夷狄到了華夏境內,譬如南匈奴,不一樣被認為是我大漢的人麼?
要是他們知道,這些人的後代之中有一個叫劉豹的人,率先帶著軍隊踏進漢家土地,開啟了五胡亂華的序幕,就不知道該怎麼想了。
看到一眾道家人眼裡的目光,趙雲知道今天的冒險是值得的。
接下來,自己等人就是李家人的上賓,師父他老人家,據說被李家的前輩接走,要彼此探討下武學。
到了頂級武者的階段,大家無限渴望最後那一層能看見卻似乎永遠都打不破的薄膜,是每一個武者畢生的願望。
安全問題不用考慮,別說他身邊有寸步不離的童智童慧,曹家的人都一直在一起沒有分開,他們還不清楚道家對自己的態度。
想來連始作俑者趙雲都是座上賓,自己等人也應該不會被歷來高傲的道家人放在眼裡吧。
前世的趙子龍沒有吃過齋菜,長期吃肉,吃吃這些素食,好像也不錯。
道門的老一輩人都在一起,不知道是去商量決策還是怎麼的,反正飯廳之中沒有見到。
來陪客的史子眇,一臉便秘的表情,坐臥不寧,趙雲和曹操壓根兒就不搭理他。
英雄重英雄,在夏侯惇、夏侯淵與曹洪、曹仁的眼裡,在北疆能征善戰的趙雲,無疑就是他們眼中的英雄。
更難能可貴的是,此子並沒有一絲少年得志的輕狂,沒有表現出一點點矜持。
這一個個大小牛,還沒有在歷史的舞臺上露過面,對趙雲的崇拜很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