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趙家人也沒必要自討沒趣,跑到太學去唸書。
據說皇上在得知自己進了鴻都門學以後,還在趙忠面前感慨,說趙家人真團結。
真正的世家,是不會把孩子送到那裡上學的,因為他們知道,在鴻都門學,裡面的成員很複雜,大都是與皇室宦官沾親帶故。
更何況,到京城上學鍍金,今後就要出去為官一任,要學習如何治理國家。
可在鴻都門學教授的是什麼?字、詞賦、禮樂、繪畫。
這些東西在世家眼裡,都是微末之道。不僅他們,就連太學的老師,都不願意到鴻都任教。有學問的人都在世家,皇帝能怎麼辦?
所以,漢靈帝為了與世家抗衡,找那些懷才不遇,被世家喻為奇巧淫技的人,就是他們支撐起整個學校的骨架。
說起來好笑,小時候趙風以學習弟弟為榮,長大後卻以身上掛著趙雲的哥哥為恥。
但是到了學校,才發現這裡的人聽說了自己的身份,又因為是弟弟的哥哥備受親睞。
整個學習期間,自己都在用雲體。
這感覺這酸爽,讓趙風想起來很不舒服。
一天晚上,他把趙忠的四弟趙延請到燕趙風味頂樓上風雲閣喝酒。
是的,他是靠著哥哥才能當個城門校尉,不過一直以來對自己很不錯,在洛陽城裡非常照顧。
當初真定趙家在這裡開飯店,很多不識相的人跑來打秋風。
趙延一聲令下,手下的小兵們抓起了好些人丟進監牢,才讓別人知道飯店有大後臺。
不說什麼知恩圖報,反正大家抱團取暖,趙風對這個叫著四叔的人,還是很感激的。
自打來到洛陽,他就幫著自己忙上忙下,買房子,找傭人,一切都是他來包辦。
“子玉,咱叔至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啦!”趙巖那晚也喝得半醉,他忍不住感慨。
要沒這個侄子在,自己跑到燕趙風味白吃白喝就沒臉了。京裡其他酒肆,挖角跟風,始終和燕趙風味差了一大截。
“四叔,恭喜您高升!”趙風舉起酒杯一飲而盡:“您準備外放到哪兒?”
“傻小子,大哥把我弄到京城,就是為了保護他的。”趙延文化不多,說話直接。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除了我以外,還有誰能讓大哥放心?”
“那四叔您的意思是?”趙風一時有些糊塗。
“你要外放啦!”趙延呵呵笑著:“大哥和我說了幾天了,皇上對你很滿意。”
“是嗎?”那一刻,趙風心裡五味雜陳。
為什麼要到洛陽來求學?不就是要個更高的起點嗎?
漢朝剛開始的舉孝廉制度,到如今成了世家互相舉薦後輩當官的階梯。
有漢以來,剛開始孝廉必須要到四十歲以後才能舉薦。
隨著西漢覆滅東漢崛起,這制度越來越完善。到了桓帝靈帝這裡,互相攀比成風。
今天你們家孩子八歲喂爺爺吃飯,明天我們家孩子七歲能給爺爺洗腳。
這是大孝子啊,那必須舉薦。於是乎,年齡也就越來越輕。
要不然,怎麼可能趙家的後輩們,身上都有孝廉在身呢?
譬如趙風趙巴趙雲,他們哥仨是一起申報的,就是在父親病重時,端茶遞水,以孩提韶年之幼,行此孝舉,不是孝廉是什麼?
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
孝順親長,這件事三個人都在做,而且他們確實做了。
趙孟他們當時身上外傷內傷,簡直就快成了廢人。一方面,醫生們的手藝不錯,另一方面,就是三個孩子照料有方。
至於廉能正直,那就更好了,有誰能比寫出《鋤禾》詩詞的孩子更能知道農民的辛苦?
既然懂得農村的艱難,自然在為官以後造福一方。
什麼,你說是趙雲,不是趙風與趙巴?你知道他們是什麼關係嗎?
不能不說,現代人對親族之間的淵源看得極重。
老子英雄兒好漢,弟弟優秀,哥哥自然也就沒得說。
趙風都不知道自己喝了多少,也不知道心中是啥感覺,反正那晚醉倒了。
打那以後,心裡就鬱鬱不樂。
還在幼小不知事的年代,自己就成了孝廉。
一轉眼,馬上就要外放。
而到地方做官,手下必須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