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薛仁貴聽完之後頓時眉頭緊皺,若有所思的說道。
“對,就是新羅。如今三韓之地百濟、高句麗已然亡國,我大唐只需用個十數載,便能令其徹底被我大唐同化,只是新羅王權尚在,不得不防。我大唐雖於其地設定雞林州都督府,任命新羅王為大都督,並由朝廷派遣官員進行制約,然而新羅王若真有異心,我大唐所譴官員便是有三頭六臂,亦難有作為,只能淪為刀下之鬼。”
“不會吧,新羅與我大唐乃是多年盟友,更兼我大唐兵威之盛,連高句麗都亡國了,新羅莫非是活得不耐煩了?竟敢挑釁我大唐兵威?”一旁的薛訥聽了李顯的話,首先表示不認同,還沒等薛仁貴開口,便斷然說道。
李顯聞言,卻是呵呵笑道:“薛兄有所不知,在外交方面,沒有永久之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當初新羅受高句麗及百濟聯軍欺凌,只好投靠我大唐,並與我大唐結成同盟,利用我大唐制衡高句麗與百濟,後來我聯軍屢百百濟與高句麗,併成功先後滅亡百濟及高句麗,在這過程中我大唐受益,可新羅得利豈非也不少?尤其是此次高句麗滅亡,許多將士及百姓乘機投降了新羅,這也令新羅力量大增,萬一有變,新羅只需短短時間,便能調集一支大軍,攻佔百濟故地,截斷我軍海上通道,然後乘勢圍攻平壤,佔據三韓全境,如此一來,我大唐數十載之徵戰,豈非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乎?”
薛訥便是再笨,也知道李顯這一番話是多麼的正確,不由得喃喃的說道:“這該如何是好?我大唐費盡心力方才平定了高句麗和百濟,如何能夠拱手送給他人?”
而一旁的薛仁貴卻是對李顯那句“為他人作嫁衣裳”頗感興趣,誇讚李顯比喻的妥帖,妙語驚人。
李顯毫無羞恥之感的剽竊了兩百年後秦韜玉的千古名句,同時又怡然自得的接受了薛仁貴的誇獎,同時還承擔起了教育薛訥的職責:“此事其實也不難,將高句麗豪門大戶遷往內地,同時將我大唐流民遷至高句麗故地,令其墾田實邊,與此同時,我大唐將士於駐地實行軍屯,建立馬場,既能駐兵防守,又解決了糧草問題。除此之外,允許其與高句麗百姓通婚,之後興建學校,恩准此地學子參加科舉,相信過不了多久,高句麗便會與我大唐百姓完全融合,再無復國之念。”
“當然”,看著連連點頭稱讚的薛仁貴,李顯又接著說道:“這等事皆要徐徐圖之,切勿急躁冒進,否則一旦激起矛盾,將不可收拾矣,小王今日來見大將軍,主要是請大將軍小心戒備新羅,並且注重培養人才,大將軍當知曉,我大唐武功雖盛,然則邊疆亦不能算太穩,尤其是西南之吐蕃,其助芒松芒贊也就罷了,可其已故之大相祿東贊之孫噶爾欽陵實乃一代名將,若是由其領兵,再聯合西北之突厥、遼東之契丹、奚族等,則安西四鎮危矣。屆時恐大將軍會被調至前線,屆時新羅見有機可乘,定然會乘機興兵,若再扶植高句麗王族之後,則恐不僅新羅無法掌控,便是此地亦不再為我大唐所有。”
“嗯?”聽了李顯方才所言,薛仁貴的眼中頓時現出了一絲的精芒,然後拱手說道:“沒想到大王竟然如此深謀遠慮,仁貴不及矣,請大王放心,仁貴一定竭盡所能,選練精兵,培植將領,安置百姓,俘獲人心(民心),以確保此地不失,並努力構建對新羅之防禦。”
“如此,則小王放心矣。吾帳下有一將領,名叫楊思齊,乃高句麗已故大將楊萬春之子,此人在高句麗百姓中素有威望,又擅長安撫之道,大將軍如若不棄,小王便將此人撥付大將軍帳下效命。”若是有機會,李顯自然不會介意讓他麾下將領歷練歷練,這自然也是李顯在安東都護府安插人手的一個機會,同時也是將薛仁貴綁到自己的戰車上的一個機會。
其實李顯這麼做就有點不地道了,因為薛仁貴是一名直臣,雖然在戰場上也會出現殺俘搶劫等事,可是結黨營私的事情卻從來不會做,而李顯卻乘著對方正在用人之際,同時又感念李顯對其子薛訥的恩情,將麾下人才硬塞給人家,明顯著是要拉攏薛仁貴。
薛仁貴也不笨,自然也隱隱猜測出了李顯的意圖,可是他在這時候卻也不能拒絕,就算是把感情放在一邊,自己也確實需要這樣的人才,如今李顯雪中送炭,無論是於公於私,他都該收下這個人才的。當然,其中的前提自然是,那人的確是人才,否則薛仁貴也絕不會白養閒人。
所以,薛仁貴聽了之後便點頭說道:“如此甚好,末將的確奇缺這等人才,大王可是幫了末將一個大忙。既如此,大王明日便令此人來我軍中效力吧,若是果真立下大功,末將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