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伴隨著軍官們“弩兵風陣準備”的命令中,弓弩兵組成平直的橫排一步步向前,同時手中的弩箭在“大風”的吶喊中連續不斷地射向中間那失去衝擊之力的騎兵……
同時,前方逃散的步兵怒吼著翻身殺回,舉起戰刀、拿起早先放好的大盾,循著一定的路徑圍攻上來,而他們的身後上萬箭矢遮天蔽日地射來。
徐榮騎兵此刻方知兵書中死地的真正含義,三面箭矢飛射,步兵半包圍攻擊,而擁堵在一起的騎兵幾乎無法轉向,中箭落馬只是時間問題,散開反擊卻要面對更多的坑索……
徐榮跳出坑外,騎上一匹無主戰馬,左右撥打鵰翎,踏著己軍士兵戰馬的屍體向東恆城奔去。其餘騎兵發現其中門道:但凡有騎兵落馬的地方其附近的坑索基本上被破壞,呼喝、咒罵、哀號中,僅有不足兩千騎兵退了出來,其中大半還是處在後方的兵馬。
當徐榮逃進東恆時,外面的戰鬥已經結束,負隅頑抗的騎兵皆被斬殺,雖然其給高勇軍步兵造成了一定的損傷,卻遠不及自己的傷亡,這哪是騎兵打步兵啊,反過來倒還差不多。
面對數年來第一次如此敗績,徐榮尚未完全從震驚中恢復』然間城外鼓號齊鳴,徐榮知道,高勇軍的攻城戰開始了。
東門外,踏著戰鼓節點,一萬步兵一萬弓弩兵開始向城下靠近。前五排步兵舉著長達四丈寬約兩丈全由碗口粗樹木捆紮而成的巨木筏大步走向護城河,木筏上固定有數根長約兩丈的木柱。他們身後的步兵排成十人縱隊,一手舉盾抵擋箭矢,一手抬著雲梯,在距城牆一箭之地站定。步兵身後是呈犬牙交錯的橫向十個弓弩兵方陣,每陣十行百列,其間相差半個方陣的距離。
第一次直面如此攻城戰陣,城上守軍寂靜無聲,甚至於能夠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徐榮、趙奉於剁牆前站立,放眼望去一片死黑血紅之色。
恰在這時,隆隆戰鼓停止,所有行進中的部隊全部站定,第一排的巨木筏在距護城河十丈處即滾木壘石的射程外以三十度角倚地而立。
一切歸於沉寂,盛夏的日頭已經悄悄爬上天空,灼熱的氣浪初露猙獰,隨微風陣陣拂過戰場。然而,守城士兵卻毫無熱意,相反,他們絕大部分此刻已經冷汗夾背,不僅是呼吸聲,便是自己的心跳也一樣清晰可聞……徐榮目不轉睛地盯看許久,趙奉擦去眼角汗珠,右手不自覺地緊握晉。
“隆!隆!隆!”
“機步兵抽刀執盾準備戰鬥!”雲梯後面的步兵在同一時間用整齊劃一的動作抽出戰刀並將盾牌舉起護住前胸。
“弓弩兵三箭十輪覆蓋射擊準備!”步兵陣後面的弓弩兵聞令拉開前後左右間距,同時摘下背後強弩,上弦、搭箭、指向前方……數十支各色箭矢射出,一部分射進護城河,還有一部分射在牆壁上……
鼓聲再變:“隆隆隆,隆隆隆,隆!”最後鼓點落下,弓弩兵陣中軍官同聲高喊:“弩兵風陣準備大風!”
' '
第五章 黃河兩岸之兗徐交兵
“大風”之後,一萬五千支弩箭應聲離弦直撲對面守軍‖時,落後半個陣位的另外五個千人弩兵方陣踏前十步繼續“大風”的吶喊。
守軍一邊躲避鋪天蓋地的箭雨,一邊奮力還擊,舉弓搭箭回射,可是收效甚微~恆城內的六千餘步兵中弓兵不過兩千,且箭矢有限,絕不可能像高勇軍那樣無所顧忌地狂射,稍微想要瞄準就需面對亂箭穿身的厄運。
正因為不敢唾作精確射擊,準確率大降,許多箭矢落在護城河內,即便射出去也缺乏威力,反倒有許多弓兵因為躲避稍慢而陣亡。首次面對這種持續不斷的密集箭雨射擊,他們反抗顯得孱弱不堪,沒有一點殺傷力。
城外高勇軍的弓弩兵風陣採用三十度範圍散射,十個千人陣將東城徹底覆蓋。七輪弩箭過後,城牆上敢於起身還擊的守軍寥寥無幾,徐榮、趙奉面對這樣的箭雨打擊也只能選擇躲避。
十輪過後,城牆上變成刺蝟計程車兵達百餘人,另有近千人傷亡。放眼望去,青灰色的城頭覆蓋上一層薄霧……
此時弩兵已經前進到距城牆百丈處,手中弩箭改做單箭精確射擊……死裡逃生的守軍尚未來得及慶幸,城外號聲再起,步兵將巨木筏豎起放平,一頭搭住護城河岸,一頭扎進河內,靠著木柱固定於河中。其後,抬著雲梯的步兵快步上前,將雲梯抵住木筏的空隙,另一頭卡在城牆上。
動作連貫順暢,在守軍驚訝的目光中,機步兵發起衝鋒,刀盾並舉踏上成四十五度的雲梯跑上城牆。
高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