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將軍時重新復活,以此資本肆意**各家大名(最後自個被*掉);應仁之亂後,管領細川家把持了政權,以堺町為據點展開對明貿易,因此帶來了堺町的百年繁榮,細川家也保持了數十年的繁盛(如果不是內亂……)。
同樣因為對明貿易而繁盛的,還有九州的大內家。大內家原本以對朝貿易為主(大內家自稱朝鮮百濟王之後裔),但是看到足利義滿從大明獲得了巨大利潤,於是仰仗地利之便,以博多為據點和大明交通,搶佔中樞的貿易份額。雖然足利義滿因此而討伐大內家,並且在1399年的“應永之亂”中幹掉了大內義弘,大內家卻依然故我,並且一直保持著九州甚至西國第一大名的地位。直到陶隆房幹掉大內義隆,扶持大內晴英(大友義鎮的弟弟),明廷以晴英非大內家正統為由,斷絕了兩家的勘合貿易,大內家才衰落下去(當然內亂本身也是原因之一),最終被毛利家滅亡。
到了現在,日明間的貿易主要被葡萄牙商人把持,而日本國內則因為大內正統和細川宗家相繼滅亡,再也沒有大名擁有勘合貿易資格,取而代之的是和江南民間的走私貿易。其中,最大的走私者就是九州的大友家。他們目前控制的博多港,是日本對明貿易的第一大港口。透過這個港口,他們向大明輸出大量白銀和部分原銅,進口大量生絲和永樂錢,以此獲得了大量的利潤,一度控制九州三分之二的地盤。
而我突然興起建造遠洋貿易船的心思,也正是看見了大友簡妮特之後。因為她,我想起了目前主導九州對明貿易的大友家,也想起了信長覆滅足利幕府後,日本與大明之間未來的貿易事務。
我的打算,是首先跟隨大友家進行幾趟走私貿易(知道為什麼第一艘船叫做簡妮特公主號了麼?),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遠洋航線;待信長覆滅幕府之後,就以他的名義向大明朝貢,拿到勘合貿易的資格。
至於說這件事關係到大明的國勢,也並非誇大其詞。這要從明朝獨特的貨幣本位制度說起,由於朱元璋廢除了銅錢的流通,所以明朝是以大明寶鈔為本位貨幣的。但是,那時候還沒有完整的貨幣儲備金理論,所以紙幣漸漸開始貶值,終於轉變為銀本位制度。而明朝自己的產銀量極少,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開礦採銀的百餘年間,白銀年產量一直徘徊在10萬兩左右,根據《明史?食貨志?坑治》的記載,給事中程紹工、楊應文言:“嘉靖二十五年七月命採礦,自十月至三十六年,委員四十餘,防兵千一百八十人,約費三萬餘金,得礦銀二萬八千五百,得不償失。”所以,大明所流通的白銀,基本依靠對外貿易。
前期的時候,由於生絲貿易的巨大順差,日本和美洲的白銀供應充足,大明能夠獲得足夠的本位貨幣用於流通,國內經濟一直保持著繁盛態勢。但是到了1634年,因為歐洲爆發貿易危機,當時的世界貿易霸主西班牙限制了美洲的白銀輸出,幾年後作為中轉的馬尼拉發生排華事件,大量華商被搶劫和殺死,基本斷絕了美洲…菲律賓…中國這一條商道;到了1640年,日本德川幕府正式鎖國,斷絕與澳門的貿易往來;次年馬六甲海峽被荷蘭人控制,斷絕了葡萄牙的果阿…澳門商道。這三件事導致大明的對外貿易驟減,因此而引起了兩大困境:一是江南的絲綢業受到巨大打擊,國家財賦“取諸東南;用之西北”的傳統套路陷於崩潰,沒有足夠的餉銀應付西部闖賊和北部建奴的挑戰;二是因為白銀流入驟減,流通的白銀嚴重不足(富紳都不喜大明寶鈔,大量白銀被窖藏),通貨緊縮(崇禎時代十年間銀價暴漲五倍),不得不濫發大明寶鈔應急,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面對這內政上的兩大困境,以及西、北兩方軍事上的挑戰,崇禎帝無力應付,於是明朝終於滅亡。
或許,有了我的支援,大明能夠部分的避免這一厄運吧?如果我能主導中樞事務,就絕不會閉關鎖國,至少日本的白銀供應量可以保證。強大到一定程度的話,還可以南下馬尼拉(菲律賓),參與西班牙的美洲…馬尼拉…中國商道,並保持一定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只要撐過十七世紀中期世界性的經濟大衰退(對於大明是內治和外貿的雙重衰退),在歐洲的西班牙被荷蘭和英國取代地位時,也許大明能夠梳理國內治安,抗住北方野蠻人的入侵。如果說,荷蘭和英國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是商業和殖民方式競爭上的勝利,是一種進步的話,那麼東方的事情就完全是文明的倒退,是一場徹底的悲劇。
那麼維持日明貿易,幫助大明阻止這場悲劇,也許是我作為一個後世華夏子孫,為自己的祖國所能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