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自由的宗教職業者。
他年輕時生逢亂世,一次遊方遭劫,差點喪命,恰逢弘印禪師路過,將他帶回雪域密宗救了他一命。
因為他當時已二十幾歲,不適合再修煉內功,弘印禪師便傳授了他一套劍法護身。
為報活命、授藝之恩,納吉酇行走天下,尋找那手錄經冊。
慈舟大師年歲與納吉酇相當,他四方弘化,其目的主要也是尋訪經冊下落。
至於修行,他自有一套理論:按說修行的終極目標是成佛,但是成了佛就須一勞永逸地脫離塵世,但這凡器間還有我難以割捨之物,譬如尋訪經冊,我因躑躅其中而在此輪迴不休,不成佛也就罷了,我還是渡渡眾生吧。
摩崖石刻《瘞鶴銘》因為殘缺,其全文千百年來一直是個謎,但百年前弘印禪師偶爾翻看那經冊時,卻在經冊夾縫中發現錄有《瘞鶴銘》全篇,這在當時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讓我們現在知道了《瘞鶴銘》的全文。
發現了夾縫中的《瘞鶴銘》,弘印禪師便仔細研究那本經冊,卻是發現了一個秘密。
而發現這個秘密,卻是跟經冊紙張老化有關。(PS:紙張老化主要是酸化,指古籍紙張的主要成分——植物纖維素髮生酸性水解,外在表現為紙張變黃和變脆,對古籍所造成的損蝕是非常嚴重的。)
這本手錄經冊既然是作為雪域密宗的鎮教寶典,平日裡都是密封儲存,極少拿出來給僧眾翻閱,哪怕是教中住持長老等。
經冊夾縫錄有《瘞鶴銘》的那幾頁紙損蝕比較嚴重,而在這幾頁半黃半白的紙張中,弘印禪師發現隱隱有圖文顯現出來。
圖,是山勢圖;文,赫然是提示《瘞鶴銘》真跡藏於山中某處。
因為圖文都是隱隱約約,當時也沒有現代科技,經冊裡圖文都看不到全貌,不但確定不了《瘞鶴銘》真跡藏於何處,連圖中所示的山也看不出是中華大地上千萬河山中的哪一座。正要進一步研究時,經冊卻是失竊了。
斗轉星移山河變,慈舟大師幾乎踏遍了神州大地,不要說找到那座山,即便是跟圖中顯現出來的大概山貌一樣的山也沒找到。
而他之所以常掛單蘇州寒山寺,卻是因為弘印禪師判斷,圖中所示的山,林木蓊鬱,形態雋永,山勢清秀,極可能位於江南一帶。
慈舟大師今年已一百多歲,因胸中夙願未了,加上功參造化,仍一直遊走四方,尋訪經冊和那大山的同時,也在尋找多年未曾聯絡的納吉酇。
**************
在望京寺一間密室內,甄圈圈和慈舟大師相對而坐,慈舟大師那乾瘦的五指正扣住甄圈圈手腕。
此時甄圈圈只感到全身軟綿綿地,便如泡在一大缸溫水之中,周身毛孔似乎都有熱氣冒出,說不出的舒暢。
奶奶滴,這便是傳功麼?蠻簡單嘛,難道這樣我就能成為傳說中的高手?
甄圈圈正想著,慈舟大師突然放開了手,站起身到了甄圈圈身後,一手迅速搭上了甄圈圈後背,手掌緊緊的貼在他脖子下的椎骨之處,勁道溫和綿柔,手也微微顫抖著,只不過幅度很小,似乎是很小心。
隨著慈舟大師手掌慢慢下滑,手指間的起伏劃過脊椎骨,指縫與骨縫極其的吻合,每一次動作都帶動著脊椎骨一起運動,好像是把脊椎骨拉開了一般。
當手掌慢慢滑到脊柱骨的末端,陡然一提,甄圈圈突然覺得有一股清涼的感覺順著脊椎骨瀰漫到了全身,一下變得異常清醒,像是醍醐灌頂一般。
甄圈圈正享受著慈舟大師的“按摩”,突然一隻手掌按在了自己的頂門百會穴,一縷熱氣也隨即衝入腦中。
而隨著這股熱氣在腦中越集越多,腦袋也感覺越來越熱,霎時間便頭昏腦脹,腦殼就像要炸開。
熱氣一路向下流去,甄圈圈這個時候不覺得舒坦了,體內就像翻江倒海一般,那股熱線在他經脈中快速遊走,所過之處便如火燒,強忍了片刻便昏暈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甄圈圈只覺得全身輕飄飄地,便如騰雲駕霧,上天遨遊。
忽然間體內的熱氣變得冰涼,似乎潛入了碧海深處,既感覺渾身發冷,又感到憋氣憋的難受。
潛意識裡正覺的要窒息死的時候,忽然感到小腹丹田處再次傳入一縷熱氣,快速地遊遍全身,冰冷的感覺慢慢退卻,頭腦也漸漸清醒過來。
甄圈圈慢慢睜開眼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身滿臉大汗淋漓的慈舟大師,而他面頰、頭頸、髮根各處,仍然有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