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被殺,王弼受案件牽連丟職。同年秋天,遭癘疾亡,年僅二十四歲。
王弼人生短暫,但學術成就卓著。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論語釋疑》等數種。但其成就,不在於著述數量,而在其質量,在於其創見。他注《周易》一改漢人支離《周易》煩瑣的傳統王弼綜合儒道,借用、吸收了老莊的思想,建立了體系完備、抽象思辯的玄學哲學。其對易學玄學化的批判性研究,盡掃先秦、兩漢易學研究之腐迂學風,其本體論和認識論中所提出的新觀點、新見解對以後中國思想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王曉毅先生給的評價是:王弼在哲學上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雖然他像流星一樣匆匆閃過,只生活了二十三個春秋,卻以其不可思議的天才智慧之光,照亮了整個時代,指明瞭魏晉玄學的理論航向”。
在儒學方面,王弼注《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和鄭玄一樣,王弼注《易》也以費氏《易》為底本,因此是古文《易》學的支流和東漢古文經學演變的新形態。西漢費直以“傳”解“經”,即用“傳”的某些內容來解釋經義,其經說仍是象數之學,帶有神學色彩。
王弼注《易》,雖沿襲費氏以“傳”解“經”的方法,但盡掃象數之學,從思辨的哲學高度註釋《易經》。他對“經”上下篇都作了注,計六卷;而對言》、《彖傳》、《象傳》加註,只突出“傳”之義理以闡發“經”義。至於《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均不下注,後來由東晉韓康伯繼續注完。
王弼《易》注的貢獻,首先在於拋棄了費氏的經說,把象數之學變成為思辨哲學。這是《易》學研究史上的一次飛躍。漢人解《易》重象數,如把八卦視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象,用“馬”來代表《乾卦》“健”的意義,用“牛”來代表《坤卦》“順”的意義,等等。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爻苟合頃,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物件數之學機械性的解釋提出批評。他強調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名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就是說,達意要透過象,明象要透過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這樣,從言與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釋《易》,比機械比附的方法前進了一大步。
其次,王弼站在玄學家的立場上,把《易》學玄學化。玄學家的根本思想是“以無為本”.王弼說:“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論語釋疑》)
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體論來釋《易》的。如《彖辭》曰:“大哉乾元,永珍資始,乃統天。”王弼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無虧,為物之首,統之者豈非至健哉!”他認為,“乾”之義是“健”,有形之“天”無非是“健”的表象。萬物始於天,歸根到底,“統之”於“至健”。“健”是無形的,是形而上的。
總之,王弼以言簡意賅的論證代替前人的繁瑣註釋,以抽象思維和義理分析擯棄象數之學與讖緯迷信,在經學上開創了一代新風。清代“四庫館”學者評論道:“《易》本卜筮之書,故末派浸流於讖緯。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擊漢儒,自標新學。”(《四庫全書總目?周易正義》提要)
王弼“貴無”,以無為本。“無”是其哲學思想的基本範疇,是其哲學思想體系的基石。
王弼認為,事物的本體是可以認識的,聖人的治世之道也是可以認識的。宇宙的本體是無形無名“不宮不商,不溫不涼”的“無”;聖人治世之道是“體無”的結果,故不偏不執自然無為。“無”或“道”雖不可言象,不可名狀,但它在萬有之中,以無形無為而成濟萬物。在政治上,“聖人體無”,以無為君,崇本息末,就是對自然規律(道)的具體認識和運用。
王弼的認識論集中表現在他對《周易》中的“意”、“象”、“言”三個概念關係的論述上。所謂“言”是指卦象的卦辭和爻辭的解釋;“象”是指卦象;“意”是卦象表達的思想,即義理。
王弼指出,“言”、“象”、“意”三者之間是遞進表達與被表達的關係。透過“言”可以認識“象”;透過“象”可以認識“意”。但明白了意,就不要再執著於象;明白了卦象,就不要執著於言辭。
王弼認為,如果你執著於“言”,就得不到“象”。那“言”也不是產生於“象”並能說明“象”的“言”。如果執著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