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剪紙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取材寬廣,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手法靈活,剪紙技藝嫻熟,風格古拙質樸、粗獷奔放、簡單明快、線條洗練,與中國同類民間剪紙相比,獨具特色。更讓人驚奇的是這種手藝常見於民間的普通婦女,曉蘇還有點不相信。現在看到這些活靈活現的紙老虎,曉蘇是徹底的服氣了。
晚飯的時候媽媽做了滿桌子的菜。看著這些菜,曉蘇有點鬱悶:“老媽,你搞這麼多肉乾嘛啊?一點青菜都沒有,膩死了!”老媽毫不客氣的說:“我們以前過年想吃這麼多肉都吃不到,都是現在生活好了才讓你這麼挑剔,過年吃肉那是好兆頭,別亂說話!”曉蘇嘟起嘴,心裡想:“你是不知道日後那有些菜比肉都貴!你自己還跟我說過我們要吃的健康,還帶我滿世界找野菜買來著!”這些話可不敢對媽媽說,曉蘇只能笑嘻嘻的說:“媽,你說這些話我給你記著呢,以後你要是說吃菜比吃肉好我可要反駁的哦!”老媽連回都懶得回她,只是不屑的瞟了個白眼給她!魚是曉蘇家裡飯桌上的重頭戲,是每一年都要有的。媽媽的講究是魚不能吃完,這叫:“年年有魚(餘)”
晚飯過後,重頭戲開始了。媽媽擀餃子皮,爸爸和曉蘇開始包餃子。餃子有兩個源頭,一個是漢朝時期張仲景首創用於包藥物的“月牙餛飩”,後來成為食品,它的特點是餡小皮薄;一個是元朝蒙古族過年必備品“扁食”,蒙古餃子的特點是“餡大皮厚”,形狀比較扁而且是半圓形的。元代以後,結合了兩者作法精髓的的餃子即成為了漢族過年必備品,成為中國節日食品不可或缺的一員。有一句民謠就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為了迎合家裡人的口味,媽媽還特意做了三種餡,有羊肉餡、韭菜雞蛋餡和白菜豬肉餡。曉蘇是一點韭菜韭黃之類的都不吃的,這種應該是給爸爸準備的。她的愛好是羊肉餃子和白菜豬肉餃子,這兩種被她封為北方水餃的兩大元帥!
☆、過年02
餃子要想好吃,一是講究餃子皮好,二就是餃子餡香了。餃子皮和餃子餡都由媽媽一手包辦,餃子皮每一個都擀的又快又好,周圍薄,中間厚,最適合做北方那種大餡餃子了。
曉蘇家裡的羊肉餃子是用自己剁的羊肉和少量的芹菜做餡。羊肉不能剁的太細了,千萬不能用機器絞。芹菜一定要切的細細的。拌餡的時候只需要放一點點油,過多的油會讓羊肉餃子吃起來覺得膩。還要加入少量的鹽、花椒水、小茴香一起順時針攪拌。鹽不能放多了,放多了羊肉餃子會失去本來的鮮味。羊肉餃子的特色一是要趁熱吃,二是要淡才能鮮!
豬肉白菜餡餃子是最常見的水餃。但是要想在平凡普通中做出獨特還是需要一點功力的!媽媽做的豬肉白菜餡餃子曉蘇最愛吃了。據媽媽說,她的秘訣就在於拌餡時加入少量的剁的細細的蝦仁。蝦仁有股特殊的鮮味,少量最是提味,多了就會讓水餃有股腥氣。少量的加入蝦仁,就完全不用再加味精,至於這量的多少?嘿嘿,這可是需要很多次的操練才行。這種方法做出來的豬肉白菜餡餃子吃起來別有一股獨特的鮮味!
將包好的餃子放在鋪好面的案板上放起,就等晚上12點的時候下鍋吃了。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等待春節聯歡晚會的大幕揭開。要說這春節聯歡晚會恐怕也是中國人過年一項必不可少的“年貨”了。80年代末,人們的娛樂活動非(霸氣書庫…提供下載…87book)常少。恰恰又趕上電視機興起,一拍即合,“春節聯歡晚會”就此登上舞臺,20多年經久不衰!
看慣了現代豐富節目的曉蘇對春節聯歡晚會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爸媽則不然,對聯歡晚會充滿了憧憬,熱情度極高!難得一家人聚在一起,曉蘇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和爸媽一起坐在沙發上,吃著零食,品評著各個節目。要說記憶最深刻的當屬王菲和那英合唱的“相約98”,這首歌旋律優美,最主要是她們兩人的演唱完美至極,一直到2011年還在傳唱。
溫馨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一轉眼就倒了11點半前後,窗外零星的爆竹聲漸漸開始密集起來!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曉蘇小時候,爆竹的花樣還比較少。小朋友們放的爆竹也就是“穿天猴”和“二踢腳”。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品種花色日見繁多。除了家裡要燃放幾個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