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很老的老僧,看不出年齡,雙手合十,閉著眼睛,面容枯槁,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兩道長長的白眉垂了下來,神態古樸而深沉,猶如一尊飽經風霜的古老銅像,讓人感到一種超脫世俗的寧靜和安詳。
老僧的面前有一張方方正正的石桌,桌上只有兩個陶製茶杯,沒有茶壺,茶杯裡沒有茶。
石桌對面還有一個蒲團,一看就是為來訪者準備的,張哲翰在蒲團上坐下,雙盤腿,五心朝天。
“施主欲往何處?”老僧又問道。
“風吹往何處,我就去何處。”張哲翰在光幕上選了一句話答道。
“若無風,施主欲往何處?”
“腳走到哪裡,我就去哪裡。”
“腳要是不走,你去哪裡?”
“去吃茶。”
老僧深陷的眼眸突然睜開,深邃的眼神彷彿能洞察世間萬物。
清脆的風鈴聲從塔頂傳來,在塔廳裡聽得異常清晰,老僧又問:“塔上風鈴因何而響?”
“風吹鈴響。”張哲翰秒答。
“是風響還是鈴響?”
“都不是,是心在響。”
這段機鋒的典故出自《六祖壇經》,原文是“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只不過把“幡動”變成了“鈴響”,沒什麼難度。
【接下來無論他問什麼,你都回答“吃茶去”。】非非建議道。
“吃茶去”三字是著名的佛門禪語,出自唐代佛家典籍《宗門拈古彙集》。原文是:
有二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麼?”一僧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僧,回答道:“不曾到。”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院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這段話的意思是讓人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叫你“吃茶去”,目的不單純是吃茶,而要體會“能吃茶的是誰”?平常人吃茶,趕快品嚐這是什麼好茶,香不香,甜不甜,都在向外尋求,但禪師的“吃茶去”,是讓你反觀自照,認識本心,這在禪宗是非常高明的指點。禪悟如同吃茶,是苦是甜,還需自己品悟,以一顆平常心悟得平常生活中的自然之道。
換個角度說,在所有打機鋒的場合,“吃茶去”三個字幾乎可以說是通殺語。
石桌上的茶杯裡無茶,是不是就在暗示這個典故?
“施主緣何而來?”老僧開始了第三個機鋒。
張哲翰依計而行:“吃茶去。”
老僧又問:“白塔因何無影?”
張哲翰想都不想:“吃茶去。”
“何謂祖師西來意?”
“吃茶去。”
……
當張哲翰說到第九個“吃茶去”的時候,老和尚終於住了嘴,沉吟片刻道:“施主大徹大悟矣!”
我把你掀翻了,你不該給點什麼嗎?張哲翰正琢磨著,老僧把手中的一串佛珠遞了過來:“施主與我佛有緣,可持此物前往天目山尋高峰原妙禪師。”
張哲翰大喜,接過佛珠,什麼資訊提示都沒有,大失所望。但非非卻在光幕上開啟了一幅卷軸。
【元趙孟頫《高峰禪師行狀卷》,紙本,縱25.3厘米,橫717.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高峰原妙禪師(1238—1295),南宋臨濟宗楊岐派破庵派僧,蘇州吳江人,俗姓徐,字高峰。圓寂後由學生洪喬祖撰成《行狀》,對其求法、傳法等經歷一一詳述。元十六年(1279),高峰禪師至天目山西峰,初於師子巖修葺茅棚居住,元十八年入張公洞閉死關,直到去世的十五年時間中,足不出關,被世人尊稱為“高峰古佛”。在天目山期間,創立師子院和大覺禪寺,參請者絡繹不絕,僧俗隨其受戒者數以萬計。高峰和尚門下名徒眾多,有中峰明本、斷崖了義、大覺祖雍、空中以假等人,其中中峰明本與趙孟頫交好。】
趙孟頫和這位高峰原妙禪師關係如此密切,難道這個任務是趙孟頫的專屬任務?
要救王著就必然要找高和尚,要找高和尚就必然會來妙應寺,來妙應寺就有可能進白塔,進白塔破了老僧機鋒就能得到佛珠,邏輯沒有問題。
“敢問上師法號?”張哲翰稽首道。
老僧白眉低垂:“貧僧斷橋。”
【斷橋妙倫禪師(生卒年不詳),南宋禪宗臨濟宗僧人。湖南淨慈寺住持,臨濟宗之正傳。俗姓徐,號松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