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國師(4 / 5)

小說:半神之殤 作者:唐十翼

,被封為夫人。生有中山公苻詵,公主苻寶、苻錦。聰慧博學,深受苻堅寵愛。建元十八年(382年),張夫人與苻詵勸阻苻堅南伐,但未被採納。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堅攜帶張夫人南伐東晉。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宣昭帝苻堅被後秦主姚萇弒殺,張夫人自盡殉情。】

張哲翰沒搭話,繼續閉上眼睛。

張夫人轉身離去,苻堅問道:“國師對當下戰局有何指教?”

皇帝上來就問最關心的問題,“王半仙”當然不能直接回答,必須繞。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張哲翰眯著眼睛,故作高深答道。

苻堅皺眉想了半天,“此言何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張哲翰繼續繞,必須先把這位自負的君王繞暈。

果然,苻堅起身施禮道:“還請先生詳示。”

張哲翰盤腿而坐,並不還禮,依舊沉吟不語。

他並不是信口胡謅,淝水之戰苻堅大敗,有戰略戰術的原因,但根本原因還在於“不知足”、“不知止”,不知進退,所以不能長久。

苻堅雖然是一代仁君,但也正因為過於寬仁,導致帝國內部各族勢力悄然膨脹,尤其在王猛英年早逝後,苻堅的寬仁政策使得少數民族首領紛紛反叛,最終面臨帝國的崩潰。就像一輛沒有剎車的汽車,在高速行駛的狀態下左衝右撞,直到撞破路邊的欄杆,墜入懸崖。

“請先生教我。”苻堅長揖到地。

張哲翰閉著眼睛,照著腦海裡非非給的光幕提示唸唸有詞:

“知足者,自足於內心,自足於已得,要足於其所當足,而不得不足之處,且足於常人之所未足。它的標準是常,是和,即要自足於道。知足所以不辱,少私寡慾,恬淡為上,沒有一己的主觀貪求,絕無非份的覬覦之心、僥倖之圖,後而不先,視有若無,知其有而守其無,知其榮而守其辱,知其進而守其退,即知其子而守其母,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何辱之有?是以莊子述老子衛生之經是,人皆取先,我獨取後。”

“王嘉”答非所問東拉西扯是常態,怎麼可能用毫無逼格的大白話。苻堅雖然崇尚儒學,書也讀了不少,號稱博學多才,但再怎麼說也是北莽出身,在馬上的時間比在書房的時間多,對張哲翰的話只聽了個似懂非懂。

“知止者,自止於內心,自止於已得,要止於其所當止,而不得不止之處,且止於常人之所不願止。它的界限是私、是妄,即要不離於道。知止所以不殆,治世事天,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恐懼,於其不聞不睹之際,慎終若始;於其大道甚夷之途,留有充分的餘地,即我寧退尺而不進寸,沒有絲毫的貪功冒進之心,絕無投機取巧之意,何殆之有?”

其實連張哲翰自己也沒全明白自己在說什麼,他最關心的不是自己明不明白,而是苻堅必須不明白。

“國師的意思是,當止?”苻堅試探著問道。

前戲已足,張哲翰睜開雙眼,精光四射:“非也,非也。”

“請國師示下。”

“陛下可聽說過田忌賽馬?”

“嗯……”

“當下局勢,晉軍舉國精銳盡出,我亦以精銳相抗,此謂不知止也。”

“敵弱我強,難道不應該以雷霆之勢碾壓過去?”

“謬矣,我軍雖兵力佔優,但散而不聚,貌合神離,敵軍雖少但卻不弱,天時地利人和,我們佔了哪一個?”

張哲翰說的是後世學者對淝水之戰的研究成果,當然一語中的,切中要害。

苻堅並不是盲目狂妄自大之人,只是沒了王猛這樣的大才在旁邊提醒,才誤入歧途。

沉默半晌,苻堅抬起頭來,“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頂,當頭棒喝,朕茅塞頓開。還請先生具體指教一二。”

果然是明君,知道從善如流,豎子可教。

“硤石山圍點打援,是誰的主意?”

“說起來不怕先生笑話,是張夫人的主意。”

嬪妃成了軍師?這不是笑話嘛,可見這苻堅身邊人才何等貧瘠,可悲可嘆。

如果苻寶真的是是張夫人和慕容垂的私生女,那張夫人就是慕容垂的老情人。張夫人慫恿苻堅動用嫡系部隊去搞圍點打援,和晉軍死磕,而慕容垂則在壎城看笑話,真是下得一手好棋。但綠帽子這種事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是不能說的,而且就算說出來也於事無補,搞不好還會讓苻堅惱羞成怒,做出衝動的決定。

“陛下圍困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