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櫻一踮腳尖,吻了他一下。
“他是你舅舅,你不來我也不會殺他。要不是他太厲害,我也不會下重手。呃,你怎麼沒和他相認?”
“我是你丫鬟,又是共祭會臥底,他是藤原家主的貼身侍衛……”
各為其主,這丫頭的頭腦很清醒。如果剛才他們相認,保不齊會出現什麼尷尬狀況。
-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是昆明大觀樓長聯,清乾隆年間名士孫髯翁登大觀樓所作。
孫髯翁大觀樓長聯中的“北走蜿蜒”,說的就是蛇山,《昆明縣誌》裡記載的“昆明縣主山”。
蛇山形似一條巨蟒盤踞在滇池岸邊,“蛇山倒影”是古時候著名的“昆明八景”之一。
登臨山巔,眼前是春之城,遠處是滇之海,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美不勝收。
史載靖難之變後,建文帝朱允炆削髮為僧,潛逃至白龍山,記載中所說的白龍山就是蛇山。
朱允炆並沒有直接去沐王府,而是進了沐家的家廟太華寺,對寺院的方丈說“與沐將軍有舊”。
黔國公沐晟“至寺密語多時”,“既不挾之以開釁,亦不賣之以邀寵”,“慎密庇佑,以全其生”。
太華寺依山傍水,掩映在綠樹翠竹之中,巍然聳立。
寺廟周圍峰巒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蒼翠,秀竹牽衣。
太華寺原來叫佛嚴寺,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梁王甘麻刺所建。
雲南禪宗開山第一祖玄鑑常在此講經說法,太華寺因此被沐英奉為家廟。
藏寶圖的終點就是太華寺,但張哲翰並沒有貿然進寺。
朱允炆在太華寺的事誰都可以從歷史記載中查到,藤原宗綱在沐王府沒討到便宜,一定會去太華寺。所以無論是“朱允炆”還是張哲翰,都不能出現在太華寺,自投羅網這種事張哲翰是不可能去做的。
於是,廖家灣的樵夫“阿義”出現在了太華寺的寺牆外,所不同的是,現在的“阿義”帶著個媳婦。
佝僂的“阿義”媳婦不能太漂亮,但不管是鍋灰抹面還是粗布衣裙,還是難掩優雅的身姿。
如果同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張翰,張翰總是帶著個漂亮丫鬟是眾所周知的事。
樵夫和樵婦只好分頭行動,在太華寺內外尋找傳說中的白龍洞。
佝僂的“阿義”搖身一變,化作一個出坡歸來的行者,荷著農具,挺起胸膛,進了太華寺。
太華寺座西面東,規模宏闊,四合五天井,走馬戲角樓,亭、閣、廊、池匯成曲,都是傳統的穿鬥結構。
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兩分出遊廊,與兩廂亭閣樓臺相串連,建築特色介於宮廷和園林之間。
大雄寶殿北側是“思召堂”,是沐家的祠堂,南側為 “映碧榭”,東面是“萬頃樓”。
映碧榭中部凸出,是個伸進碧池之中的亭臺。
亭榭之中端坐二人,中間擺著棋盤,焚了一爐香。
對弈之人,一個是披著棕色袈裟的中年和尚,一個是穿著青色官服的五十多歲官員。
兩人的注意力都在棋盤上,都沒有注意到化身行者的張哲翰正在假裝掃地,一步步靠近亭榭。
有威壓,二人之中至少有一個是海晏境,或者兩人全是。
青袍官員是個生面孔,不是之前見過的“王之臣”和藤原宗綱。
亭榭四周都是池水,看上去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埋伏。
“師父可否告知在下,白龍洞在何處?”官員問道。
和尚默不作聲,在棋盤上落下一子。
“在下是監察御史葉希賢,師父可知陛下是否來過太華寺?”官員也在棋盤上落下一子。
和尚仍然不說話,又落下一子。
葉希賢?不是伴隨建文帝朱允炆從紫禁城逃出來的大臣嗎?
【葉希賢(?—1402年),號雪庵,又名雲,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