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3 / 4)

我笑了下:“李叔,我想說說我的看法,斗膽在您老面前班門弄斧,不知您是否介意。”

“呵呵,說吧,年輕人。”老李看著我:“我倒是有興趣想聽聽。”

我說:“的確,感恩情結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一個瑰寶,圍繞著一個‘恩’字,每個人都能表達出一番感慨。‘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種樸素、真誠、發自內心並帶有一種誓言氣概的感情,讓我們對民族的豪壯發出由衷的欽佩。對於受恩者而言,極力想要從心頭卸掉‘恩重如山’的重負,所以我們才推崇‘知恩圖報’,唾棄‘恩將仇報’。

“那麼施恩者在文化傳承中扮演什麼角色?記得很小的時候,老師就教育我們‘做好事不留名’,當時只是知道這樣做是很高尚的,但心裡卻總是放不下,為沒人知道自己做了好事而苦惱,最後還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人知道了。雖然當時無法去剖析這是為什麼,但我現在終於明白了,實際上那是一種啟蒙教育,是培植中國感恩文化中最為高階的一種境界:施恩不圖報。”

老李靜靜地看著我,接著又看著海面。

我繼續說:“我們中國人歷來重視恩情,所以知恩、感恩、報恩等多種情感一直是相互糾纏在一起的。有時報恩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時常感嘆伍子胥報仇容易報恩難,原因就是在施恩者的隊伍中還存在著一大批不圖報的人。”

“伍子胥?”老李看著我。

“是的,您知道這個人吧?”我說。

“這個人是知道,但是,具體的什麼報恩報仇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說說看!”老李似乎很有興趣往下聽。

“呵呵……您是在考驗晚輩的歷史知識吧?”我笑笑。

“不是,我是真的不清楚……只是模模糊糊聽人提起過片段。”老李說:“小傢伙,說下去……說的完整具體一點。”

“好——”我於是然後往下講:“這個故事說的是,當年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而奔波逃命,楚國大軍一路追殺不止。伍子胥行至昭關時,遇到了當時高士東皋公,東皋公又聯合身材、長相酷似伍子胥的另一位朋友皇甫訥一同制定了幫助伍子胥過昭關的方案,即用皇甫訥假扮伍子胥吸引守關士兵,伍子胥乘亂出關,然後東皋公再憑藉同昭關守將的朋友關係去證明皇甫訥並非伍子胥,讓所有人都相信這只是一場誤會而已。

“事實的確是按計劃走的,伍子胥順利過關了,昭關守將還為東皋公和皇甫訥擺了一桌灑席,向他們表達了歉意,並報銷了往返的路費。同時嚴厲告誡全體官兵,一定要仔細,決不能讓伍子胥過昭關。

“但此時的伍子胥並不知道這些,他還是擔心追兵會時刻而至,仍然是日夜兼程,疾行不止,不意一條大江橫在眼前。前有大水,後慮追兵,真是心急如焚。此時恰有一漁翁撐船路過,子胥大呼:漁翁救我。漁翁不僅救了伍子胥,並且還為他準備了飯食。

“子胥臨去時,解下七星寶劍相送,但漁翁沒要,漁翁說得很明白:抓到你比這劍值錢多了,我都把你救了,還要這劍幹什麼?子胥說你既然不要劍,那能不能把姓名告訴我,以後一定報答,漁翁又說你是通緝犯,我是同夥賊,用什麼姓名,如果以後有緣再相會,只需叫我‘漁丈人’足矣。

“子胥拜謝,轉身才走幾步,又有些擔心,叮囑說如果有追兵,千萬什麼也別說呀!漁翁說這你可心放心,我現在也是罪人,說完跳入江心,溺水而亡。緊接著,伍子胥又在瀨水邊得到一浣紗女的飽食,同樣的叮囑,同樣的結果,浣紗女抱石自沉於瀨水。伍子胥感傷不已,咬破手指,血書二十字於石上‘爾浣紗,我行乞;我飽腹,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老李聽著,面色微微動容,看著我笑了:“小易,想不到你還知道這個古老的故事。”

我知道老李是意外於我這種身份的人竟然還懂這歷史,於是笑笑說:“我這是小時候聽老家說書的人講的故事……我從小就愛聽民間藝人說書。”

“呵呵,我小時候也喜歡聽說書的。”老李似乎覺得這個解釋比較合理,比較符合我的身份,於是點點頭:“嗯……繼續講吓去。”

看老李興趣很濃,我就繼續說:“伍子胥與東皋公、皇甫訥、漁丈人、浣紗女四人可都是萍水相逢呀!但對伍子胥的幫助,卻都是大恩,其中東皋公、皇甫訥、漁丈人是楚國人,浣紗女是吳國人,東皋公、皇甫訥是隱士,是學者,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知識分子,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漁丈人和浣紗女則是社會最底層的普通百姓。他們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