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感謝人家,可是海峰總是不告訴我,說人家不願意露面,只是順便幫了個忙,舉手之勞,不值得專門感謝,說他答應了人家不告訴任何人他是誰,他要遵守諾言……
“海峰越是這麼說,我心裡越感激那個不知名的好人,同時,我也覺得奇怪,那人為什麼不願意接受我的感激呢?我其實很想好好報答那人的,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知恩必報,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我此時心裡也很感激那個不知名的好人,只是海峰也沒有告訴我,我也無法告訴海珠。
我說:“世上還是好人多啊,這世上就有這樣一種人,做好事不願意留名,施恩不圖報。”
海珠說:“哥,你說,為什麼有些人做好事不願意留名?”
我說:“似乎可以這樣理解,因為留下名字,做好事似乎就成了刻意的舉動,似乎就動機不純,成了就是為了得到答謝而做好事的人,當然,或許,也是因為處於其他原因。”
海珠點點頭:“是啊,是有這樣一種人的……這樣的人,一定是品德修行極高之人……不過,其實,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倒是不贊同做好事不留名這種行為。”
“為什麼呢?”我說:“一直以來,做好事不留名可都作為一種值得提倡的、應該大力宏揚的道德觀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的。當然,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大概也與我們國人的內斂性格有密切的關係。”
海珠說:“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這種做法很自私,只照顧自己的內心感受,而忽視了受助者的心理感受。我們的傳統道德要求知恩必報。因此,如果不能以某種方式感謝恩人,受助者會始終感到良心不安,心裡的一塊石頭總是落不了地。
“而另一方面,助人者由於擔心自己主動承認後會承受負面的道德評價,因此,即便知道受助者在多方打聽自己也不願意主動承認,即便理解受助者感恩之心也不願意主動去滿足……這種想法其實很自私,只顧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別人對自己的道德評價,卻沒考慮受助者的內心感受和心理平衡。”
我呵呵笑起來。
海珠也笑了,接著說:“我們的現實社會就是這樣,一方面,我們的傳統道德宣揚知恩必報,另一方面,我們的傳統道德又譴責知恩圖報。這兩種道德觀一直就這麼矛盾地統一著……作為受助者,總想找到幫助自己的好心人,一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二來希望透過某種方式回報恩人。
“而做好事者總是試圖迴避,即便自己內心願意讓別人知道,又總覺得主動承認做好事不妥,會被認為是圖回報才做好事。而當被被動地找到後,似乎自己的道德境界會就此昇華……所以,我覺得啊,這做好事不留名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這從一個時期內應當提倡的道德觀演變成一種應該廢棄的、陳腐的、畸形的道德觀。”
我又笑:“你這個觀點倒是很有意思。”
海珠說:“我甚至覺得,這種做法不能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無形中浪費很多社會資源。”
“此話從何說起?”我說。
海珠說:“你想想啊,一件本來很簡單、很直接的事情,因為做好事者不留名陡生枝節,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本來做了好事後主動留下姓名和聯絡方式,或者在知道別人打聽自己時主動與受助者聯絡,就會省掉很多不必要的程式,不至於讓受助者滿懷歉疚,四處打聽,甚至出錢做廣告尋人,讓一件原本非常簡單的事情人為地弄得很複雜。”
聽海珠說到這裡,我不由又笑了,我想起了夏季和夏雨打廣告找我的事情。
海珠又說:“我還覺得,這種做法不利於宏揚助人為樂的美德!”
“越說問題似乎越嚴重了……這又從何說起?”我說。
海珠說:“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叫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因此,在人們的感覺中,好像做壞事的很多,做好事的很少。而實際情況可能正好相反。之所以出現好事不出門的情況,與人們在做了好事後藏著、掖著,不願意別人知道或者不希望主動的讓別人知道這種畸形的心理有關。
“而受助者本來心存感激之念,但由於要找到做好事者很麻煩,因此不得不放棄。而很多的好人好事便因此而湮沒於時間的長河中,不能得到及時宣傳,不利於樹立正氣,宏揚助人為樂的美德。因此,我認為,不要再把做好事不留名當做是值得提倡的事情,應該大力宣揚做好事留名,讓做好事者更加理直氣壯。”
我點點頭:“嗯……或許你說的有道理……只是,那個幫助你的好人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