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士兵們分散在各地的衛所之中,士兵出自軍戶,軍戶都有屯田可供耕種。平時沒有戰事的時候,士兵就是農民,負責耕種土地,朝廷只負責京師戍衛部隊的軍餉,其他衛所的軍餉概不負責。
太。祖爺創立這個制度的時候,想的是不費一兩銀子,養活百萬軍隊。建國之初,這個制度還能堅持下去。可是隨著君王一代代傳承下去,漸漸生出了許多的弊端。衛所的千戶百戶們大量吞併軍戶的土地,軍戶們變成了軍官們的佃農,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加上平日裡疏於訓練,百萬大軍變成了百萬農民。沒有絲毫的戰鬥力可言,而且真正打起仗來,各個衛所根本就提供不了足夠的軍糧器械,還要張開手向朝廷要錢。
算來算去,也就是拱衛京師的十幾萬軍隊和南大營的幾萬軍隊有些戰鬥力。
臧元凱提出,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軍戶製為募兵制。所有軍隊統一由國家財政供養,提高士兵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並且裁撤冗餘的衛所和軍隊,將軍戶變為民戶。臧元凱認為,大齊現在的國力,根本養不起百萬軍隊,也不需要那麼多軍隊,軍隊若是訓練有素,有二十萬軍隊,足夠橫掃天下了。
當然還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若能執行下去,可以說都是利國利民的。
只不過誰都明白改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軍中積弊日久,有識之士早就看得分明,先帝之時就搞過改革,可是因為侵犯了太多大佬的利益,遭到頑固派的極力反對,兵制改革剛開了個頭就不了了之,還導致內閣首輔下臺背鍋。
所以這件事能不能推行下去,還要看嘉和帝的魄力。
當天晚上,蕭少珏帶著陸文廷和臧元凱在建始殿和皇帝密談到深夜,連王府都沒回。
蕭少珏力勸皇帝下定決心。
寧王府中,蕭少瑜卻有些坐立不安。
正在這時,定國公韓斌和都察院副都御史邢安來求見。
蕭少瑜在書房內接待了他們。侍女們上了茶,退了出去。韓斌直截了當地道:“王爺,還有一日聖上就要召開大朝會討論兵制改革的事情,慶王的奏疏您看了沒有?”
“看過了。”蕭少瑜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兵制改革勢在必行,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九弟的法子切實可行,陸大人勸本王與九弟共同進退,玉成此事,以爭取民心和軍方的支援。”
韓斌是蕭少瑜的老丈人,說話便有幾分直接,“陸瀚糊塗啊!他怎麼能為王爺出這樣的餿主意,他到底是站在何種立場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的?”
陸瀚是蕭少瑜最看重的臣子,他聽了韓斌的話有些不高興。“韓大人這話是什麼意思?”
因為陸瀚的長女在寧王府為側妃,又生下一個兒子,韓斌一直視他為潛在的敵人。這些蕭少瑜心知肚明,不過韓斌和陸瀚一文一武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他不希望兩人為了私利鬧得不可開交。
韓斌道:“王爺,您還沒看清楚現在的局勢嗎?如今二皇子徹底倒臺,四皇子名聲狼藉,都已不成為你的威脅,您要想登上那張寶座,最大的攔路虎就是慶王蕭少珏。”
蕭少瑜一拍桌子,“混賬,你在怎麼說話的?”這陣子他和九弟共同合作,親密無間,扳倒了平生的大敵,也就是二皇子蕭少璟,兩人的關係正處在“蜜月期”,韓斌忽然蹦出來說這種話,他自然不高興。
“九弟未必便有染指龍椅的野心!”
韓斌道:“王爺,您宅心仁厚。可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次扳倒二皇子,雖說是您和慶王共同策劃,可是真正實施幾乎都是他一人親力親為。雖然二皇子倒臺,您的實力和威望空前提高,可是獲益最大的人,不是您,而是他蕭少珏。”
蕭少瑜神色微微一動,韓斌說的沒錯。二皇子是倒了,可是他的實力並沒有太大變化,二皇子在軍隊中的潛勢力,因為蕭少珏接手了燕國之戰和南線戰役的排程,所以順理成章地繼承了軍中的勢力,嘉和帝信任他倚重他,軍官們尊敬他愛戴他,就連一向遠離奪嫡鬥爭的歐陽大統領,都和他建立起不錯的私人關係。
邢安見蕭少瑜神色有所變化,再接再厲勸道:“王爺,有句話臣憋在心裡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二皇子倒臺之後,這太子之位本來順理成章就該落在您的頭上,可是陛下遲遲不肯下詔立您為太子,您想想,聖上到底在猶豫什麼?”大皇子周圍聚集了一股政治勢力,這個團體之內還有小圈子,韓斌和邢安便屬於一個小圈子。
到底在猶豫什麼,當然是在考慮傳位給老九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