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做了鋪兵之後,行走市井,仗勢欺人慣了,更添了一份市井混混的憊懶勁兒,辦事說話越發沒了譜兒。
聽得他這一番不合時宜的奉承,徐襄連一絲兒笑都欠奉,只詢問道:“究竟出了什麼事?表妹不是已經嫁人,又出了什麼事?”
“哎,就是嫁人惹的事,若不嫁人,還沒了今日的麻煩局面呢!”魏立坤咋咋呼呼地叫著,一邊伸手過來拉扯徐襄,被徐襄不動聲色地躲了,然後,儘量語言溫和地招呼著他到下手坐了,聽他繼續闡述緣由。
卻原來,魏酈娘幾次三番想要重拾與徐襄的舊日情分,沒能如願之後,恰好有人介紹了臨清顧家三房的少爺。
臨清顧家,詩書傳家,上一輩就做過官,如今大房裡大少爺、三少爺都出仕為官,前程看好。二房裡沒有做官的,卻做得偌大生意,掙下了金山銀山,富甲一方,那三房少爺雖說多不及長房二房的幾個,卻終究是顧家人。顧家又沒分家,將來顧家的諸多產業終究有三房的一份。
於是,斟酌之後,魏酈娘就在一年前嫁進了顧家三房。
☆、664。第664章 公子居然好這口兒啊!
魏酈娘過了門,才知道,庶出的顧家三房根本和大房二房沒法比。
先不說顧家三房是庶出,本就不受待見,顧家三老爺顧言賓又無所事事、遊手好閒,還熱衷玩樂,吃喝嫖俱全,唯一的優點,大概就是不賭了。
顧三太太尤氏出身破落小商人家庭,家裡只有一間雜貨鋪子,還被她哥哥賭博輸掉了,自從那小鋪子沒了,爺孃哥嫂不定期地過來跟她討錢生活,簡直是沒完沒了。這讓婚後生活並不順心滿意的尤氏,變得一天天尖酸刻薄起來,動不動就暴跳起來。卻偏偏管不住顧老三,新婚時,她為了顧老三拿錢出去耍樂子也吵過,顧老三動手卻半點兒情面沒有的,最後一次甚至將尤氏打的臥床半個月。從那以後,尤氏再不敢管顧老三的事,只能對著一院子丫頭婆子使使性子,撒撒氣。
顧老三心思不在家裡,錢不夠花,也沒娶姨娘,只將有限的銀子撒進無限的青樓妓館中去。尤氏只得了一個兒子,就是四少爺顧清芫。這位四少爺倒是生了一副好皮囊,只論相貌,絲毫不比顧家其他兄弟差,卻繼承了顧老三的性格,甚至有青出藍勝於藍之勢,從八歲就開始調戲家中的丫頭,十四歲出去調戲小姑娘,被人家打的半死……之後,突然改了性子,不親近女人了,立志經商,卻眼高手低,想一出是一出,在臨清折騰了幾回,都被二哥顧青茗察覺,沒能得手,於是,偷偷摸摸去了三岔鎮,收買了濟生堂的小夥計,得了個不全的藥方子,就開起了藥鋪子。結果,遭遇水災流民潮,差點兒把小命都搭進去。最後,還是顧青茗替他善後。
也正是那一次,顧青茗回來,就稟告了顧大老爺顧二老爺,兄弟倆一碰頭,就把三房分了出去。因著分家時大房二房給了五家鋪子和一萬兩現銀,等著錢花的顧老三招呼都沒打,就在尤氏母子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答應了分家,然後只拿回去三間鋪子和五千兩現銀。
尤氏氣苦,卻也終究無法,只去哀告顧家大老爺二老爺,請求讓他們仍舊住在顧家。
分家終究不是什麼體面事,三房除了不著調外,也沒有太大的毛病,顧老大顧老二一商量也就答應了尤氏的請求。
然後,尤氏著急給顧清芫說親,最開始她甚至想著知府同知家的小姐,碰壁之後,又去給幾家大戶小姐提親,卻不想顧家三老爺和顧清芫的不著調都是出名的,沒人願意把閨女嫁進來。沒辦法,尤氏才託人去德州府尋找合適的女子,最後只娶了個小小典吏官的女兒。
話說,顧清芫得了三間鋪子後,又重燃鬥志,死纏硬磨地從尤氏手中將鋪子討了去,發誓要掙下比老二更多的家業,好好孝敬尤氏,結果,短短不到兩年,三間鋪子都被他開倒了,也不知怎麼做的,竟然連鋪面都沒剩下。
生意失敗,顧清芫做生意的鬥志都沒了,漸漸走上了顧老三的路,每日流連妓館青樓,大手大腳地花錢,沒了錢就回家跟尤氏討要……
嫁進顧家之後,魏酈娘才發現,顧家三房只是表面上住在顧家,實際上早就分了出來,不再算是一家人。
住在一個大院子裡,一個大門出入,顧家大房二房都是使奴喚婢、鮮衣怒馬,顧家三房卻只有寥寥三五個老弱僕從,其他人都被尤氏節省開支打發了。她帶過來的兩個陪嫁丫頭,倒成了家裡公用的,每天被尤氏吩咐著做這做那。
這還不算,顧家父子竟然都看上了兩個丫頭,竟然當著魏酈孃的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