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地看起來雖然廣闊,但其實狹窄的很。上面的人下不去,底下的人就上不來。當初那些為了推翻王莽苛政而聚集在一起的熱血人士早就被這朝中的勾心鬥角磨平了稜角,圓滑是更加圓滑了,但看重的卻不再是家國天下,而是光耀門楣,或者別的什麼。
可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這話說起來可能有些矯情也有些嚴重,但有時候郭聖通看著這些個每天衣冠整整,開口閉口國家百姓的同僚們,恍惚間想起的卻是那年那個寒冬,大家夥兒穿著戰袍,擠在軍營大帳篷裡喝酒吃肉的痛快感覺。
而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像當年那麼爽朗愛笑,甚至沒事兒喜歡開開同僚的玩笑,被同僚開一把玩笑。
當年大家都是同事,就算位置高低不同,但還算平起平坐。如今劉秀高高在上,乃是天下帝王,秉承上天之意掌管天下大權,說白了從某種程度上已經不能規劃為凡人這一道了。既然連凡人的類別都沒了,又怎麼能像從前一般,再跟著這些個兄弟們勾肩搭背,戲耍嬉鬧?
而樊崇這般時而糊塗,時而清醒的處世態度,也讓人為他捏了一把汗。
不過不管怎麼說,如今的朝堂氛圍已經不是當年那種讓郭聖通和蕭哲感到留戀舒服的了。既然如此,兩人也不必違逆了心性一直流連於此。
修真之人本就習慣隨性而為,慶功宴之後,郭聖通跟蕭哲回府商量了一二,又將真定王等一脈人等招到府中商量了一下權力交接的事宜——其實從家族立世的觀點來看,真定王和郭主是十分反對郭聖通兩人掛冠而去的。不過郭聖通簡簡單單的一句“舅父難道是想讓真定一脈永遠懾服在一個女人的身後嗎?”
只此一句話,就將真定王所有的權衡全部堵在嘴裡了。何況在郭聖通和蕭哲看來,他們兩個如果真的能漸漸淡出朝廷的圈子,其實對於真定一脈來說,從長遠來講是件好事。畢竟真定一脈乃是皇室一脈,而按照漢朝的規矩,藩王總不能太過熱切的插手朝廷事宜,免得出現某些不該出現的後果。
如今郭聖通和蕭哲,一個是真定王的外甥女,一個是真定王的外甥女婿,兩個人與藩王的糾纏實在大,如果長期霸著軍權和朝中大權不放,長此以往,恐怕也會引起皇帝的芥蒂。既然如此,還不如在劉秀還沒新生疑慮之前,主動離開這個漩渦。反正只要能保證真定一脈的榮華富貴和長足發展,其餘的還真不是什麼大事兒。
於是在經過一段縝密且細緻的安排之後,郭聖通與蕭哲二人到了宮中與皇帝辭別。兩人突如其來的“辭職”打的劉秀一頭霧水,當然極力反對,並且言辭懇切的請求兩位賢能留下了“為朕分憂”。
“陛下明鑑。我不過是個粗人,除了行軍打仗之外,我也不懂什麼,如今天下已定,四海臣服,恐怕也用不著臣再上戰場了。何況如今新朝剛立,朝中百廢待興,陛下自當休養生息,勸課農桑。這些事情我們都不在行,與其佔著高位而不能為陛下分憂,還不如退位讓賢,讓更有能力的人來擔當重任。”郭聖通一席話說得真情實意,當真是沒有把這高官厚祿放在眼中的樣子。看在劉秀的眼中,卻是更加感動。
“朕最危難之時,是真定一脈派大軍傾力相助,是郡主和大司馬多方斡旋,才能保障朕後方安穩。朕能有今日之榮光,多半仰仗真定之宮。如今天下已定,正是朕傾力回報真定一脈之時。郡主跟大司馬卻在這個時候離開,叫朕情何以堪?”
蕭哲聞言,笑眯眯的擺了擺手,開口說道:“回陛下,您說的跟我們說的這是倆碼事兒。不可否認,在陛下出臨河北之時,真定一脈確實為了陛下的安穩立下些許之功。但也是陛下福星高照,有蒼天青睞,民心相輔。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陛下之所以有今日之功,是陛下仁慈愛民,英明神武,所以才有英雄豪傑競相投之。真定一脈雖然有些許功勞,但也擋不住陛下皓月之輝。”
頓了頓,蕭哲又道:“何況我跟聖通兩人,生性不羈,不喜這些繁文縟節之事。原本也不適應這朝中繁雜。若是能從此當個逍遙王孫,卻是再美不過的事情。陛下若是有心,就幫我們照料下真定一脈。真定一脈永遠都堅定不移的站在陛□後。陛下所指,便是我真定一脈揮劍之處。”
郭聖通也接著話茬說道:“況且蕭哲在外飄搖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回族中拜祭過祖輩父輩。此番我們離開京中,也是希望盡一儘子女的孝心,不論如何,蕭氏一族總歸是蕭哲的生身之族。”
這話說的有點兒彆扭,但親眼見過郭聖通與蕭氏一族口角紛爭的劉秀很明白郭聖通的心理。既然郭聖通的話都說到了這裡,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