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收拾行李準備離開。鄧禹同諸位好友相視一笑,搖頭說道:“不愧是大司馬與軍神,這做事果然是雷厲風行,沒有半點猶猶豫豫。”
劉植則莞爾一笑,頗不贊同的說道:“只是也太過灑脫了些,也不同我們這些好友寒暄絮叨絮叨,真當罰酒三杯才是。”
一句話未落,就聽堂外有人介面笑道:“是誰說要罰酒三杯啊?”
眾人定神看去,正是蕭哲夫婦聯袂而來。
眾人不覺起身,相互見禮過後,歸於原座打趣道:“大司馬伕婦當真灑脫,這潑天的富貴權勢說不要也就不要了,可兩位既然要遠行,緣何不與眾兄弟見過一番,請過辭別酒,再離開也不遲啊?大司馬伕婦如此,可是未把我們兄弟放在心上?”
另一位也忍不住開口埋怨道:“就是就是。要不是今兒早朝上陛下說了一嘴,我們還沒把這事情當真。若是因此錯失了大司馬伕婦的離別酒,實乃我等之過了。”
郭聖通聞言一笑,搖頭說道:“我等乃是沙場上過了性命的兄弟,何必在意這區區虛禮乎?何況我二人也不是一去就不回了。不過是帶著兒子陪著蕭哲往沛縣走一遭,興許再遊遊我大漢山水,不過三年五載,也就回來了。再者諸位都有要務纏身,不比我和蕭哲是清閒散人,既然如此,又何必勞師動眾,做小兒女形狀。反倒添了兩分離別之苦。”
一句話說的大家又唏噓起來。確實自陛下登基之後,大家已經很少有這種聚在一起談笑契闊的機會了。正所謂功名利祿費思量,縱然能有機會聚在一起,談的也並非家國天下,反倒是一些曾經不屑於談的東西了。
郭聖通轉身吩咐總管叫廚房備了上等吃食,美酒過來。
眾人在一起喝到了二更時分,方才盡興而歸。
次日一早,蕭哲夫婦也並未驚動旁人,只等著城門一開,便駕著馬車帶著幼兒悄然離開。
蕭哲兩人自以為悄無聲息,卻不知得到訊息的劉秀負手立於宮牆之上,只等著大司馬府的馬車過了城門,再也看不見了,方才悄然迴轉。
跟在劉秀身後的大太監見狀,無聲的嘆了口氣。他知道隨著大司馬伕婦的離開,朝堂必然要經歷一層風浪才能罷休。
且不提朝堂之上如何風起雲湧,只說蕭哲夫婦一路遊山玩水,到了沛縣的時候,已經是三個月之後,花明柳綠,繁花盛開的盛夏時節。
駐在沛縣的蕭氏一族早在朝廷公佈了新的大司馬人選的時候,就已經得知了蕭哲夫婦辭官而去的訊息。自然也曉得了蕭哲夫婦此番遊歷,是要到蕭氏祠堂拜過了先祖的。這樣的訊息讓蕭氏一族頗為動容。
雖然蕭哲的辭官讓蕭氏覺得略有些美中不足,可蕭哲如今名動天下的名氣和郭聖通真定一脈的背景,都讓蕭氏一族明白,哪怕沒有了高官厚祿,可蕭哲夫婦在陛下心中的榮寵,以及在朝堂軍方的影響卻是不會變的。
如今蕭哲肯回歸族裡,這也讓許多族老看到了希望。甚至在蕭哲夫婦沒回來之前,就已經算計好了種種利益,想著該如何在兩人身上挖掘令蕭氏一族重新崛起的契機。
然而蕭氏族老們卻沒有想到,這一番盤算最終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蕭哲夫婦雖然來到了沛縣,但卻根本沒有見蕭氏一族,他們的馬車只在驛站休息了一晚,並且明言不接待任何客人。第二天便啟程離開了沛縣。至於所謂的拜見祖宗……
蕭哲夫婦只是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帶著兒子悄悄去了蕭氏祠堂,跪拜過祖宗過後,寫了一篇文章並一塊隨身玉佩放在案上,然後就此悄然離開,再無音訊。
蕭氏一族空等了一場,眼睜睜看著蕭哲夫婦的馬車在真定王府侍衛的護衛之下離開沛縣。而祠堂裡的文章,也是負責灑掃祠堂的下人在幾天後才發現的。信中蕭哲明確表明,身體髮膚雖然受之父母,但他從小無父無母,被師傅養大,早已是道門中人。
既是如此,那麼蕭哲與蕭氏一族的緣分已斷。不過考慮到因果緣由,蕭哲還是願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幫助蕭氏一族。所以他留下了一方玉佩,告訴蕭氏一族,若遇到難關的時候可帶著玉佩前往真定王府,真定王府會看在蕭哲的情分上,出手相助。
不過心中也明確指出這樣的機會只有三次,希望蕭氏一族慎之對待……
不提蕭氏一族看到信後如何惆悵枉然,只說蕭哲夫婦這番離開,卻是龍游大海,恣意非常。不提兩人一路遊山玩水如何自在。且因當初接了劉秀的密旨,答應皇帝於各地遊歷之時順便探訪當地官員政績民生一事。
蕭哲夫婦倒也不會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