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交給了李建成與李元吉,由他們統辦,一時之間,東宮勢力大增,而曾經風頭無人可及的秦王府變得門可羅雀,令人唏噓。
即使是這樣,李建成對於李世民仍是不放心,派人暗自盯著秦王府,畢竟這個二弟的威脅實在太大了,要不是這次尋到機會,將其一下子給打倒在地,只怕自己這會兒還被他給牢牢壓著呢。
在李世民被貶斥後不久,原來的瓦崗軍將領徐世勣歸降大唐,並且交出了他所駐的黎陽土地人口冊,李淵甚為高興,不僅給了他封賞,還賜予李姓。
君王賜姓,是極高的榮譽,徐世勣……錯了,該是李世勣才對,他得此殊榮,對李淵自是感恩戴德,視其為主。
這一切,落在李密眼中,甚不是滋味,他投靠李淵之後,看似風光,其實卻一點也不舒坦,處處受人排斥,手中也沒半點實權,要多憋屈有多憋屈。另外,他也看出李淵的拉攏他手下將領的心思,就如李世勣,一旦他底下的人,都被李淵所拉攏,那自己就真是一無所有了。
是繼續這樣苟活著,還是拼上一拼?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李密深夜裡在床榻上輾轉反側之時,腦子裡想的都是這句話,在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戰之後,他終於做出了決定——拼!
只是他現在身處長安,聽命於他的,只有區區一萬多人,恐怕他剛露出反叛的心思,便已刀斧加身,根本沒有活命的機會,想要成事,就一定得先離開長安。
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後,李密終於想到了一條金蟬脫殼之計,他趁著一日上朝,向李淵進言,稱自己來長安之後,未建寸功,實在過意不去,如今山東一地,還有許多老部下,他願前往招攬,讓他們歸降我大唐,既可展我大唐國威,也可擴充大唐實力。
李淵連自己兒子都會疑心,更何況是半路歸降的李密,對於他的話,自是不信,但他還是同意了李密的請求。
為什麼?既然李密不是真心忠於自己,那強留在身邊又有什麼意義,倒不如趁此機會,徹底解決這個後患!
是的,在李密請求前往山東的那一刻起,李淵便對他起了殺心!
武德三年七月,夏末秋初之時,李密帶著三萬將士前往山東,他希望在那裡東山再起,再次成為威震四方的瓦崗之主;可惜,他踏上的,註定是一條不歸路!
在李密行軍到華州之時,接到了快馬送來的御令,讓他把一半人馬留在華州,一半出關,這個命令,對於李密而言,並不是壞事,因為他此行所帶的三萬將士中,有一部分是李淵的親信,他早就想將之撇開,只是苦無機會,如今可不就是大好時機嗎?
李密留下一半將士後,繼續往前方進發,在到稠桑之時,李淵的第二道命令送道,讓其部分慢行,李密一個人回長安。
到了這個時候,李密若還不知李淵看出了自己的心思,那他真是白當了這麼久的瓦崗寨首領,原來……由始至終,他都在李淵的算計之中,從未曾逃脫。
回還是不回?
現在回去,李淵必不會放過自己;不回去還有一線生機;稠桑前面就是桃林縣,只要出了此處,就算離開了關中地界,不再是李淵的勢力範圍。
既是這樣,回與不回這個問題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反!這是李密面對那一萬多部下所說出的話,雖然這些人裡面,大都是跟了他好些年的部下,但是在這個時候,好些人都沉默了下來。
雖說此處已經到了關中的邊緣,但熊州就在一日路程可達之地,一旦造反,熊州將領立刻便會揮兵來鎮壓,憑他們這麼點人,能夠活著離開關中嗎?
第一次說話的是賈閏甫,他是跟隨李密一路走過來的老人,經歷過瓦崗軍鼎盛之時,也經歷過落魄之時,一直不離不棄,實在是難能可貴。
他力勸李密不要造反,昔日李密已經反過一次翟讓,如今再反一次李淵,所有會都會覺得李密是兩面三刀之人,哪怕踏出關中,也不會有人信他;回去,主動向李淵請罪,未必沒有生機。
若李密還有一絲理智的話,便該聽賈閏甫的話,可惜,他已經失去了理智;賈閏甫這番肺腑之言,不僅沒有換來李密的回頭,還令李密以為賈閏甫背叛了他,揮刀欲殺,所幸有人攔住了李密,賈閏甫趁此機會逃走,一路趕到熊將,將李密造反的訊息告訴了熊州守將。
而在這個時候,李密帶著幾十名士兵衝進了桃林縣,殺了縣官,踹了整個縣衙,佔領了桃林縣;至此,李淵與唐朝徹底決裂!
不過李密也並非真的瘋了,他知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