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1 / 4)

而且,人家下崗是沒錢,他下崗是沒命啊!搞不好還要拖累全家,甚至是九族啊!!

攝政王坐鎮戶部,高抬手輕拿放……於是,還銀事件就這麼半死不活的拖著,啟元帝的臉色也越來越難看,直到某天清晨,內閣凌次輔,宗室趙王高調的攜數十口木箱,帶二,三十壯丁,氣勢磅礴衝進戶部,將正在單間裡吃八寶閣醬鴨子的攝政王堵在內堂,又招齊堂官,開箱點驗出共計六十七萬兩白銀,當場還銀,消帳,入庫。

此舉一出,朝堂譁然,那可是整整六十七萬兩白銀,白花花閃瞎人眼,亮晶晶讓人膽寒,不說那鉅額白銀的誘惑力,就單說重量,都能活活砸死個十個,八個的。

凌次輔和趙王一直是旗幟鮮明的保皇派,啟元帝最鐵桿的支持者,他們倆首先站出來,自然代表了一種態度,很明顯的,初親政的小皇帝需要百官們的表態。

古語有云:萬事開頭難。但俗語也說:有一就有二。還銀歸庫是啟元帝親政後下的第一道聖旨,而執行這道旨意的是本應強烈反對的攝政王,這種微妙的局面,外加一些‘有心人’私下傳播的小道訊息,讓朝中百官們都不由自主的展開了豐富的連想。

能當上官的,尤其還是京官的,都不缺心計,而有心計的人,都難免喜歡‘挖開表面看本質’,在凌次輔,趙王高調還銀之後,百官們把自己關進小書房,點燈熬油的‘沉思’半宿,然後,表情微妙的帶著自己思索出來的‘本質’,逐一展開了行動。

凌次輔和趙王還銀後,京城詭異的呈現出了一片‘暴風雨前的寧靜’,而隨後的三,五天,便陸續有一些看似無背景且四面不靠的,但其實都是曾和啟元帝‘相對淚眼’的庶族裡的青年才俊,貴族裡的浪子回頭,勳爵裡的各種二代們,開始小規矩的還銀啦。

人都是有從眾心理的,人家剛親政的天下共主要他們表明立場,且目前一直掌權的攝政王也都表示了預設(攝政王:掀桌!!老子才沒預設呢,老子是被架上去下不來啦),他們即沒有結黨營私的心,也沒有篡位奪權的意,人家小皇帝才十六歲,連個皇子都沒有,也不用站隊,為‘潛龍’謀福利。大夥都是想好好幹工作,以求‘上進’的人,皇帝讓還,那就……還唄!

京城居,大不易,能混成京官兒的,基本家裡沒有太窮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京官們不缺錢,除了那種真正‘清如水,明如鏡’,清的只靠俸祿活著的‘真清流’之外,還國庫的銀子這種行為,雖然會讓各家難過一陣子,但說實話,並不會讓人傷筋動骨。

畢竟,敢借國庫銀子,而且拖了好久也不還的,基本都是實權派,實權派,代表的就是有權,有錢,有底蘊,不想還的時候當然就不還,可一旦想還了,拿出銀子來也不過就是分分鐘的事。

戶部的銀子,早還晚還都是還,反正也躲不過去的,現在還出來,還能得皇上一個好印象,免得日後被清算,何樂而不為呢。

而且,人家攝政王都沒說什麼,還幫著皇帝主持大局了不是!(攝政王:強烈抗議,我是被逼噠)

於是,在不起眼的二代們還完銀之後,保皇黨們聞風而動,中立派們也陸續起航,短短一個月的時候,京中官員已有大半還了戶部的銀款,就算是攝政王黨,也多少跟風還了一部分。

這種情況,給京中和外省的官員,甚至是貧民百姓們,造成了一種啟元帝初親政便言行令止,萬民歸心的感覺。一時間,啟元帝威望大振。

當然,有人高興,自然有人不高興,還錢,對一部分有錢的人來說,是很容易的,但對一部分沒錢的人,比如靠借銀活著的落魄貴族,只有月俸的虛職權好多代,和家裡紈絝子弟無數,花錢像流水一般,但進項卻不多的,像黃首輔家這類的,卻是很難,很難,很難的。

是的,黃首輔,當朝首輔,貴妃之祖父,京中一等一的實權人家,在百姓們想象中,躺著金,喝著銀,住著玉的黃府,還不起國庫的銀砸!!

這說出去都沒人信,比如,黃貴妃,她就不信。

“娘,你說咱家沒銀子?還不起國庫?”永和宮內殿裡,黃貴妃半靠在諾大的青鸞椅上,嘴張的老大,雙眼瞪的溜圓,語氣中充滿了一種‘我讀書讀的少,你別騙我’的感覺。

“娘娘不信?”黃桂氏坐在下首,滿臉無奈的苦笑一聲:“也怪不得你,你爹剛說的時候,我也不信。”

是啊,誰信啊,堂堂內閣首輔家,三個兒子,官職最小的都是五品,孫輩也不缺才俊,後宮裡還有一個掌著宮權的貴妃,這樣的家族,會沒銀子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