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估計沒哪個男人會真心喜歡,聽繼母說,皇帝至今沒近過妹妹的身。一個無寵,無勢,無貌,無子,甚至連孃家都落敗了的皇后,幾乎是註定了沒有什麼好下場的。
雖然心疼同胞妹妹的悲慘未來,但他也是有家有業,有妻有子的人了,先顧著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小家,所以,與其在京中苦熬著,還不如聽繼母的話,襯著父王新去,妹妹還有些威望的時候,自請降爵,一家搬到封地,就算沒有京中的繁華,但也無人欺壓,自在逍遙。
袁世子‘咬定青山不放鬆’,斬釘截鐵就要降爵就封,啟元帝‘情真意切’的再三挽留,袁世子恭順有加的幾番推辭,一通‘慣例’之後,袁世子心滿意足的帶著恭順郡王的爵位三跪九叩而去。
聽說,不日之前,恭順郡王已經攜家帶僕,扶著跟他差不多年紀的‘老母’(王妃),一行數十輛車隊,從容的前往封地去了。
誰都沒想起,要進宮來看看袁福兒。
跟黃貴妃一樣,袁福兒被家族拋棄了。
真論起來,袁福兒比之黃貴妃更加不幸,最起碼,黃家人對拋棄黃貴妃還是心存愧疚的,黃首輔也盡了力,為孫女的未來要下了一個保障,一個只要安份守已,就能平順到老的保障。
而袁福兒呢,疼愛的父王忽然莫名其妙的,如此不名譽的死了,幾年來一直當成親母一樣恭順的繼妃對她充滿了惡意,從小保護到大的嫡親哥哥毫不猶豫的放棄了她,很喜歡的溫和嫂子和疼愛有加的侄子侄女們,連遞牌進宮見她一面都不肯,就如此瀟灑的走了。
人家過幸福生活去了,只把她留下。
袁福兒是個性格灑闊的,身邊又有好友良如玉陪伴勸解,到還不至於像黃貴妃那麼抗不住壓,自毀了事,可家人的放棄依然讓她很痛苦,這從她越加冷俊的臉和日漸消瘦的身體就可見端倪。
蘇諾穿越前生長在幸福家庭,並不真正明白被親人拋棄的痛苦,可是,她想,袁福兒現在的感覺,大概跟她父母忽然間離世時差不多吧。
袁福兒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啟元帝說的很明白,他可以讓袁福兒繼續當皇后,受萬人敬仰,但是,他不會允許諾大的皇城裡,有一個跟他明顯政治相對,甚至算得上深仇大恨的後宮之主存在。
尤其是在馮太后就要回京的情況之下。
馮太后和袁家關係‘密切’,早些年,攝政王府和衛國公府獨霸了一條街。這兩家共用一道高牆,牆上開著月亮門,僕人可隨意走動於兩邊,絕對可稱‘親如一家’。
如果不是啟元帝用一個承恩公的爵位賜宅把這兩家撕開的話,估計他們還會如此的‘密不可分’。
啟元帝明白,袁福兒或許沒有跟他做對的意思,也並沒有把皇后的身份當回事。但是,馮太后卻不會放棄‘皇后’這一利器,啟元帝有絕對的理由相信,只要馮太后回宮,她就會揮舞著‘皇后正統’這把大旗,把他的後宮攪的天翻地覆,讓他疲於奔命,斷子絕孫。
以袁福兒的性情,啟元帝不覺得她有本事能抗住馮太后千般手段。或者說,她會不會心甘情願的接受馮太后的‘手段’。
畢竟,他是袁福兒的殺父仇人,是他把袁家人趕出了京城。雖然,那已經是政治鬥爭下,失敗權臣的最好結果,但啟元帝依然不奢望袁福兒能想通這一點。
死的是袁福兒的親爹,想的在通也難以釋懷,這點啟元帝明白的很。
所以,袁福兒不能留在後宮,甚至,不能留在京城。她會被病弱,被高僧言明與啟元帝氣運不合,龍不見鳳,然後,她會被打發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為皇族祈福。
如果,她一直識趣兒的病下去,那麼,她會在那個偏遠的不在名地方安穩的活下去,但如果,她不識趣兒的想要好起來,或者馮太后逼的太緊,那麼,她就會應合‘紅顏命薄’這句話,去的無聲無息。
蘇諾覺得,以袁福兒的人品,這樣的下場未免太不公平。但是,她也明白,這是失敗者的命運,如果今朝是啟元帝被並肩王打壓下去了,或者,馮太后火燒交泰殿的陰謀成功,那麼,她和她肚子裡孩子的下場,未必會比袁福兒好。
政治傾軋是殘酷的,而依附在各方勢力下生存,被執棋者主宰的女人們,更是可悲的。
在天下大勢之下,無論是她的穿越重生,還是袁福兒的特立獨行,無論她們看起來怎麼特別,怎樣灑脫,最終,她們依然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蘇諾不會跟‘規矩’做鬥爭,那除了讓自己痛苦,甚至瘋狂之外,沒什麼別的用處,她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