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祁的等級制度森嚴,但百官上朝還是站著聽令的,像王巧箏她祖父,老肅文侯那種身子骨不甚健朗的,還有賜座的待遇。眼前那位猛士想要站出一身傲骨,可惜姿勢不合格,像只被吊起頸子的公雞。
葉央裝傻充愣,反正心裡有再多意見,也不能當著皇帝的面表達。
“……亡羊補牢?”皇帝聲音低沉,聽不出喜怒,但肯定不會太高興,眼睛掃過剛才那位猛士,在所有人都等著他勃然大怒的時候,突然轉了話題,“改軍制至今,益端有之,弊端有之,以兵養兵的主意固然好,可庫支已退,我大祁將士從前父子相替,技藝也世代相傳,軍戶兵制一變,該如何是好?葉愛卿,你有何計策?”
聽見聖上詢問,最先下意識應答的是葉安北——定國公家裡人不多,在家族勢力盤根錯節的朝堂上更顯得單薄,就他一個姓葉的。嘴都張開了,又覺得不對:“兵部的事兒,什麼時候輪到大理寺置喙了?”
皇帝,叫的不是他?
此時葉央同樣在思考這個問題,想明白的時候趕緊邁出一步,不讓皇帝等太久,回道:“臣有一計,在西疆時略作嘗試,已有小得。武將不比文臣,沒有朝廷規範的種種官書學習,全憑家族教導或民間拜個師父……”
她頓了頓,想到自己的紅衣師父,又覺得在宣政殿得說的文雅一些,整理語言後又道:“所以不如讓士兵效仿書生科舉,由朝中統一劃定技藝學習,開辦像官學一樣的地方。”
這個問題提議改軍制的時候,皇帝問葉央該如何保證軍制一改仍能將士兵的戰鬥力維持原樣,本打算一併說出來,但隨後出現了來自西疆的軍報,葉二郎生死未卜,也就擱置了。
如今再次被提起,葉央的想法成熟了很多。
朝廷開辦官學,民間盛行私塾,那是因為讀書比習武省錢!俗話說窮文富武,一套筆墨紙硯加上幾本書,最多也就百餘文錢,可一柄刀多少銀子?護甲、軍馬又該怎麼算?因為練武多吃了一碗飯呢?
所以,養個士兵比養個書生,成本高太多了!
不過現在入伍的要求變了,不再世襲,所以吸引了許多無地的流民參軍。那些人集中起來,農忙時種田養活自己,農閒時就得考慮如何提升戰鬥力的問題了。
入伍有一道並不嚴格的體檢,殘疾或年紀太大的都不得從軍,總算沒給葉央找一群老弱病殘,讓她對於訓練這批人,還是有點信心的。
開辦軍校,在農閒時集中士兵統一訓練,成績實在太差的遣返回鄉,多簡單的一個計策。葉央手裡也有成熟可行的訓練計劃,在原有的練兵方法上進行歸納補充。其餘士兵做不到神策軍那種精英式的高強度訓練,但保持戰鬥力甚至提升一大截都不成問題!
隨著她的解說,文官還在雲裡霧裡,武將卻是紛紛點頭。邱老將軍聽說葉央在西疆有所動作,卻只是知道大概,如今正好完完整整地聽一遍。
當葉央說到“戰勝之法,並不重在於兵,而在於器”的時候,他更是贊同地點點頭。把那些有潛力研製出更好的“器”的人,也吸納入軍中,絕對是好事一樁。
……懷王殿下,似乎就挺不錯的。
同庫支的晉江城一役,多虧了火藥,才能把大祁將士的傷亡比例降低到一個非常驚喜的數字!確切的說,除了葉央的神策軍,鎮西軍的死亡人數低得幾乎到了百分之一,多半還是第三次交鋒的肉搏時造成,受傷的人也不足一成!
葉央說的眉飛色舞口乾舌燥,到底沒忘記這是大殿之上,還儘量維持著禮數,一番話畢,靜靜地站著,等待皇帝的進一步詢問。
然而也沒什麼能問的,所有可能存在的細節問題都被考慮進去,若書寫成章,皇帝敢保證自己批過那麼多摺子,絕對沒一份能寫到如此詳實的地步!
“甚妙。”皇帝面上露出一絲讚賞,哪怕葉央有十分的好處,身為天子的他也只能誇三分,“朕以為,原先有平陽長公主建朝有功,有袁夫人的稻種養活百姓無數,如今也能有女子為我大祁獻出良計。若誰還不滿,自己領了兵,去給朕守西疆罷!”
讀書人講究六藝裡也包括騎射,但書生和士兵的騎射相比,絕不是一個水平的,文官們那點把戲在葉央看來,也就是玩投壺十能中一的水平。
讓他們領兵去打仗?說笑話呢!
白白胖胖的猛士臉色一僵,又打算進言,身旁有人拉扯他一下,憋得滿臉通紅,還是憋住了沒吭聲。
天子的容人之量還是有的,並未打算斤斤計較,只是告訴言官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