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老相公薦來的三位名士確實不是一般人。
齊通,字行之,崇尚道學,通古文,善相人。據說,當年齊通見了還是秦王的聖人後,立刻臉色大變,行大禮參拜之。
對此,蕭南頗有微詞:“他又什麼都沒說,為何大家都說他厲害?”什麼名士?她怎麼越聽越像神棍?
不就是行了個大禮嘛,怎麼就上升到厲害的層面?再說了,那時秦王雖不是皇帝,可卻是手握兵權的當世豪雄,齊通一介布衣,向秦王行大禮也屬正常嘛。
可為什麼大家都說齊通眼光毒辣,硬是看出了秦王有帝王之相,所以才會大禮參拜?
崔幼伯耐心的給妻子解惑,“齊先生有大才,眼光犀利,只憑面相便看出了聖人的不凡,絕非一般人呀。先生出身名門齊氏,見了宰相也只偮手,可他對聖人卻是五拜。”
人家雖然什麼都沒說,可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一切,話說在這個時代,齊通雖是布衣,卻出身一地郡望的齊氏,能讓一個世家子大禮參拜的,除了皇帝絕無第二個人呀。
後來,秦王果然成了皇帝,齊通的名聲大振,但就在這個時候,他卻隱了,面對朝廷的徵辟,他拒不出仕,藏在邙山的某個小道觀裡當隱士去了。
就像曇花一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齊通的盛名漸漸被世人遺忘。
現如今,一提起神人,大家更熟悉的則是袁天罡等大大。
但崔幼伯卻說:“齊先生眼光獨到、頗有見地,阿翁和阿婆對他都極推崇。由他來積微學院授課,長生等兄弟定會受益匪淺。”
好吧,既然這人還有才學,神棍就神棍吧,以後她多盯著點兒,不讓兒子跟著學就成了。
蕭南癟癟嘴,不再說什麼,繼續聽崔幼伯介紹剩下兩位。
三名士之二,魏賢,字博文,善儒學,前朝時開學講課,門下弟子七八百人。後來遭遇兵禍,魏家的學館被毀,若不是崔守義路過,令崔家部曲出手,魏家上下都要被亂兵搶光、殺光、燒光了。
之後,魏賢舉家遷往洛陽,與崔氏做了鄰居。
再後來,新朝建立,魏賢的許多弟子入朝為官,先帝也想起這位前朝名士,想徵辟魏賢入朝,但被拒絕了。老頭兒被崔家那幾萬冊的古籍勾住了魂兒,別說讓他做侍中、御史大夫,就是給他箇中書令,他也不幹呀。
蕭南聽完這話,忍不住點點頭:嗯,不錯,看來這位魏名士是個很純粹的老學究呀,這樣的人做老師,想來也不錯。
最後一位便是那個神奇的發明家了。周猛,字孟良,他家不是老牌世家,但也有上百年的歷史。
周家是鹽商起家,家中的豪富可想而知。
八十多年前,周家用錢砸了個小官,漸漸脫離商戶賤籍,正式步入官宦人家。
而周猛呢,作為家中幼子,上頭有熱衷官場的父兄,下有更善經營的子侄,他不必承擔家族重任,可以很專注的讀書。
周家又有錢,趁著戰亂蒐羅了不少古籍、孤本,給周猛儲備了海量的精神食糧。
周猛是個極聰明的人,讀書讀得多了,就開始思考,並嘗試著還原古人先賢們的偉大發明。
搞發明嘛,動靜都小不了,時間久了,周猛好讀書、會思考、崇尚古風的名聲漸漸傳了開來,連帶著家族也跟著沾光——能培養出這樣天才的人家,想來也不是什麼土豪暴發戶。
周家正努力往世家圈兒扎,見小兒子有此本事,欣喜之餘,加大了對周猛的各種支援。
錢、物、人,要多少有多少,彷彿流水一樣往周猛的小院塞。
周家的努力沒白費,周猛造出了木馬流車,為新朝開建立立了不小的功勞,從而周氏跟著揚名天下。
幾年前訂‘氏族志’的時候,周家也被選入,成為末等小世家,徹底完成了周氏家族從鹽商到世家的華麗蛻變。
周家成了世家,周猛的父兄子侄也有了新的奮鬥目標,但周猛卻依然熱衷各種發明,拒不出仕。
家族無奈,只得任由周猛跟著崔家的三姐弟在洛陽窩著,整日搗鼓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
雖然周猛沒有繼續為家族贏得榮耀,但他名士的頭號也為周家增了不少光。
好吧,看在名士的頭銜上,周家繼續投入大筆的銀錢、人力讓周猛搞發明。
另外,崔家也一直拿出大把的銀錢資助幾位名士,讓他們既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兒,還能保有名士的氣節,時間久了,這幾位的名聲在某個圈子裡倒愈發好了,什麼不攀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