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副好皮囊,鄭勤對他的觀感極好,只說了幾句話,便生出‘知己’之感,愈加積極的與劉晗攀談。
劉晗對鄭勤的感覺也不錯。
鄭勤的預感沒錯,他們兩個卻是有許多相似之處:出身世家,卻親歷家族衰敗,肩負振興家族的大任,心性堅韌,懂得自己要什麼,更懂得為了達成目標該如何努力。
兩人還有個最大的相似點,那就是都藉助了崔氏的力量。
唯一的差別則是,一個成功了,一個正在努力。
三人相談甚歡的相攜入了外書房,分主賓落座,崔幼伯接著剛才的話題,繼續問道:“君直兄任滿回京述職,可有何打算?是繼續回蜀地?還是在京中令謀一官職?”
劉晗盤腿而坐,聽了崔幼伯的話,淺淺一笑,道:“原本,我還想回蜀地。只是長公主的身體愈加不好了,鏘鏘很記掛,再加上岳父和舅兄都在西北任上,京中並無妥善的人伺候長公主,他們很不放心……所以,我想留下來照顧老人家。”
鄭勤想了想,緩緩點頭,“君直兄已經有了治理地方的經驗,留在京中再跟長輩們多學習些也好。”
做官嘛,履歷一定要豐富全面,地方、中央各部各個衙門都要轉一轉,積累經驗的同時也積累些人脈。
“齊光兄說得極是,”崔幼伯也表示贊同,他接著問道:“不知君直兄可有中意的衙門?!”
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外加御史臺,所需官員數百人,劉晗當下的品級是正七品上階,他在蜀地的政績不錯,本次考績應該能評個‘上中’,再不濟也能評個‘中中’,再加上他是柴家的女婿,只需活動一二,便能謀個六品的實缺。
而幾個衙門裡,最有前途的自然是尚書省、吏部,不過,以目前劉晗的情況,最好還是去個清貴又輕省的地方。
比如崔家的根據地之一的國子監。
劉晗想都沒想,就直接給出的答案,“國子監和大理寺都可,說起來,此事又要勞煩肅純幫忙了。”
崔幼伯忙笑著擺手,“沒什麼,咱們是通家之好,老相公也欣賞君直兄的才幹,君直兄本身又政績卓然,升任京官亦在情理之中。正巧,我從舊日同僚那兒聽聞一件事,說是大理寺有位司直要調任——”
劉晗點頭,“嗯,多學習些律法也好!”
男人們在商定大事,女人們的話題就輕鬆了許多,說著說著,就談到了下個月的驪山之行……
PS:二更,唉,訂閱啊訂閱,還能再多一點嗎?
☆、第117章玉露(一)
說到驪山,又禁不住提到了各自在驪山的溫泉別業。
柴玖娘呷了兩口茶湯,嘆道:“唉,說起來也是不巧,當初我與郎君去蜀地的時候,我家的湯泉別業剛破土動工,我們只草草的定了房樣子,之後三年便一直在蜀地,如今別業建成了,我們還一次都沒去過呢。”語氣裡滿是遺憾。
蕭南笑了笑,道:“說來咱們兩個還真是同病相憐。不過,你到底比我強些,我現在連自家的別業在哪個位置還不知道呢。”
至少人家劉氏夫婦是親自圈定了地方,又親自命工部的匠人繪製了宅院的圖紙,親眼看著起了地基,才離京的。雖然不曾親見別業落成後的模樣,但依著圖紙總能想象個七八分。
相較之下,蕭南就可憐多了。
她們一家子離京前,湯泉宮只建了一半,聖人雖言明權貴、皇親國戚及有爵人家可以在驪山買地建別業。
但,聖人的湯泉宮都還沒建完,誰敢搶先動手?
而當湯泉宮建成,眾權貴紛紛跑去驪山圈地的時候,蕭南夫婦早已在洛陽呆了兩個月。
還是大公主心疼女兒,命人在她的別業不遠處幫蕭南選了塊不小的地皮,又命給她畫圖、施工的工部官員為蕭南設計了庭院,然後又分出一部分匠人,幫蕭南把園子建起來。
其中,大公主給蕭南迴信的時候,特意將庭院的圖紙一道送去了洛陽,蕭南和崔幼伯也仔細研究了一番,還提出了幾處修改建議。
饒是如此,驪山的別業從劃地到落成,蕭南並沒有親見,所以印象並不深。只是隱約記得距離公主皇子們的別業不遠。騎馬一刻鐘便能到湯泉宮。
但具體位置在哪兒,庭院究竟怎樣,蕭南兩口子絲毫不知。
對了,還有一事,蕭南猛然想起,驪山的別業她貌似一文錢都沒掏,買地、請匠人、買材料等各項費用皆是大公主出的錢。
額,這不好,自己畢竟是出嫁女,家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