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出了她不知道的變化,屋子裡住的已經不再是她的家人。又害怕這樣的變化是弟弟們做了什麼導致的。
兩個弟弟沒有高學歷,只能賣力氣,打工掙的錢都供給她了,家裡根本就沒留多少。除非賣腎,要不然她是在想不出來家裡哪裡來的錢修的房子!
“閨女,你回來啦!”她娘從屋裡往廚房走,看見門口站著的她,驚喜的喊。
半天過後,坐在家裡重新盤過的土炕上,捧著一杯熱水,劉薇因為驚嚇而冰涼的雙手才慢慢的暖和起來。
她身邊母親一邊幹活一邊跟她唸叨這一年村裡發生的事情,話語裡滿是對大學生村官黃哲的感激。
周家祖宅的位置在整個村子曾經最好的位置上,現在它的周圍被其他的房屋包圍了。
周家祖宅和趙家祖宅在整個村子裡邊都是佔地面積最大的,房屋也最多。周家最輝煌的時候,還修了一個園子。只不過這個園子後來被平了,宅基地被分給了別人改了房子。
兩家的房子雖然是四四方方的院子一個套一個,一個連一個,卻不是四合院。總歸來說就是牆多,房間多,窗戶多。所以說當初要修的時候,趙貴和黃哲都沒把它算在內。
現在在周家所屬權歸好幾個家庭,只不過現在住在這裡的人家不多了。這些周家人雖然住在這裡,卻不是一家一房,都是堂關係。
其中一家外出一年打工的回來了,老夫妻很高興的張羅了一頓豐盛的飯菜。一邊閒聊,一邊吃飯,把過去一年時間裡雙方的事情都嘮一嘮。
兒子周啟功對老兩口說:“修咱們家的房子,借了多少錢?”
老父親說:“沒多少,你不用操心。也不全是借的,我跟你娘還有些積蓄,也出了一些。”
趙貴跟幾家管事兒的扯了很久,總算是定下了房屋主人出一部分,村裡借一部分的方案。而蔡家的祠堂,最後還是蔡家分攤償還來解決了這個問題。
周啟功卻很是擔憂。他們家裡兄弟多,都早早的離開家鄉出去打工。以前都是把孩子交給父母帶,這些年攢了些錢,接了孩子過去上學。孩子的學費,再加上租房費用和生活費,也沒有多少積蓄,拿不出多餘的錢來補貼家裡。
這次回家來,他實在沒想到家裡邊竟然翻修了房屋,雖然是村裡借的,卻讓他心裡沉甸甸的。他爹孃都老了,連田地都租給別人種,年老體弱的,可怎麼能還清這筆錢?
老兩口看到兒子滿臉的愁容,倒是挺樂觀的對他說:“我們都打算好了。雖然這房屋外邊是用來看的,卻沒說不能招待人來住。我們也學村南的那些人家,準備新被褥,讓客人住進來。”
周啟功驚訝的抬頭看。
老母親也說:“洗洗涮涮的我們都行,就是吃飯要讓客人們去別家解決。咱們祖宅的幾家都商量好啦,你七叔家的兒子跟媳婦明年就不讓他們上外邊去打工了,到時候來了客人,吃飯就專門去他們家。我們老啦,精力不夠,就不掙那份飯錢了。”
周啟功聽了這才放下心。他想了想說:“明年先看看,要是不行了,我就讓我媳婦回來幫你們。”
老父親擺了擺手,說:“可不用,你們好不容易在城裡立穩了腳跟,回來幹嘛。”
周啟功沒有多說,在外生活成本實在太高,子女的借讀費就是一筆昂貴的支出。他跟他媳婦現在咬牙堅持,完全就是為了給兒女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他們兩口子都想好了,等孩子們上了大學,他們就回老家來。看現在這個發展,說不定他們在村裡就能掙夠學費了呢。
“嚐嚐這個豆腐,華家的豆腐現在做的是越來越好吃了。”老母親推著桌上的一盤大蔥炒豆腐,推薦著。
華家是林場片區初期劃分,撤併村落的時候從別的村子裡邊遷過來的。他們過來之後沒有土地,只能做點小買賣來維持生活。
幸虧華家的人會做豆腐,雖然辛苦,卻也順利的在村子裡邊安家落戶。
村子裡的人口以前挺多,他們做的豆腐總是能夠賣完。可是後來道路修通了之後,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豆腐生意就不好做了。
華家人有智慧,咬牙借錢買了車,那個時候,那臺車還是全村的第一輛。華家把豆腐拉到鎮上去賣,就這樣日子又逐漸好過了起來。掙了些錢之後,華家人從破房子裡搬出來,在靠近公路的村頭起了新房子住。
“爸,鎮上打電話了,說讓再送一車豆腐。”華家的小兒子衝著製作豆腐的工作間喊。
“知道了。”華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