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1 / 4)

那大力一看,還以為是跟自己道別,立馬跟溫欣也揮手,揮的很起勁,邊揮還邊喊,“溫知青,路上小心。”

那叫喊聲剛落,溫欣就看到趙勝軍揍了他小弟後腦勺一下,王大力轉頭跟趙勝軍講理,十分滑稽,本來因為短暫的分別有點心理不舒服的溫欣也瞬間彎了彎嘴角。

溫欣對陽山市的印象還停留在原來那個十分簡陋的火車站,這次他們乘著小巴車一路顛簸到了陽山市裡,溫欣才對這個七十年代的小城市有了個大致的印象,雖然城市很小,但是比陽山鎮上還是好了許多。

第一天她們下榻在陽山市裡的招待所裡,一起去作報告的有三個人,除了溫欣是個見義勇為的知青以外,其他兩個都是土生土長的陽山鎮人,一個是下面第三大隊上的一個種糧能手,另一個是陽山鎮上唯一一家十分吃香的紡織廠的職工,可以說三個人選的十分有代表性了,知青,農民,工人。

溫欣她們那小巴車開了半天才到,到了陽山市已經是下午了,一路上顛簸的不行,溫欣本以為到了能休息一會兒,沒想到趙錦程工作熱情相當高漲,剛到就把他們三個人抓去排練當天的演講稿,聽得出來,所有人的演講稿都是趙錦程一個字一個字的仔細再三修改過的,這時候更是認真到每個人的發音他都要糾正一遍,直到每個人都能通順的讀下來,這才肯作罷。

有這樣嚴格的領導把關,溫欣在表彰大會上狠狠秀了一把,標準的普通話,聲情並茂的差點都要哭了的朗誦語氣,獲得了一片熱烈的掌聲,下了臺的時候,趙錦程還特別誇獎了溫欣。畢竟就三個人,其他兩個還是沒文化的,溫欣也算是瘸子裡面拔大個,愈發的鶴立雞群。

陽山市周圍的幾個鎮上都派了人過來,大家長長短短的上午下午整整彙報了一天。一直到晚上,會議才進入到正題,基本上來的人都是獲得表彰的,大家排排站一起走上臺去接受市領導的表彰。

溫欣帶著大紅花站在臺上接受領導的表彰,也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了一次七十年代的特有文化。還真別說,溫欣站在禮堂的頒獎領獎臺的時候,聽著周圍的澎湃激情的音樂,看著周圍人們臉上洋溢著的那種質樸和純淨,溫欣還真的跟周圍的人一樣,也在心底裡榮升起一種對這個國家熱淚盈眶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這種感覺十分久違,曾經她考上警校後第一次宣誓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她深愛這個祖國,能有個機會守護,覺得光榮且充滿責任感,這樣的感覺讓人特別的有奔頭。

完成了進陽山市的主要工作,後面的兩天就空出來。另外兩個工人和農民就跟著一趟回鎮上的拖拉機興匆匆的走了,這時候正是播種的時間,這幾天溫欣身邊那個老農民一個勁的唸叨著他地裡的種子,怕別人種不好,匆匆忙忙要回去。紡織廠的工人經過了領導的表彰幹勁更足了,立馬就要回去報效祖國。只有溫欣看起來不務正業,留在陽山市,她也是肩負重擔,一方面為了找個時間幫知青們買東西,另一方面,也是趙錦程說的張部長邀請溫欣去家裡做客。

張部長是市裡的領導,不過那天表彰的時候她並沒有去,隔天趙錦程帶著溫欣去張部長家裡拜訪。

見慣了陽石子那農村土房子,現在一到市裡,才覺得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也挺大的。

陽石子大部分是土坯房,陽山鎮大部分是青磚房,而陽山市則已經看到有不少筒子樓了。筒子樓是一種七十年代特有的樓房形式,是仿照兵營式的建築,一條長長的走廊裡串聯起許多個房間,走廊兩邊是通風的,所以叫做筒子樓。

這時候的房產還不允許私下交易,這樣的筒子樓裡面的單間都是單位分的,一棟樓住著的大部分是一個單位的,這些房子大的二十幾個平方,小的十幾個平方,裡面住著的有的是小兩口,有的三口之家,還有的幾代同堂,大家共用衛生間,做飯洗衣都是公用,特別熱鬧,雖然七十年代吃大鍋飯的時代結束了,但是,這種大家庭一樣的鄰里街坊之間的感覺仍然是這個時代特有的記憶。

張部長是市裡的領導,溫欣被趙錦程帶到這筒子樓裡來,溫欣其實還是挺意外的。雖然筒子樓是七十年代不錯的住宅了,但是溫欣從趙錦程口中也得知,這張部長也是個老革命,又是為現任領導,這樣的領導怎麼也得有自己的大房子吧,不說多大,起碼不能跟街坊四鄰共用廚房什麼的吧,但是,真正到了張部長家的時候,還真的就是這樣,三樓中間的一個房間,與旁邊的房間別無二致。

溫欣到的時候張部長似乎也是剛到家,環顧了這個二十平米的房間,床上用品,單人書桌,甚至旁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