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選在東華門見面。在人山人海里,別說見面了,想停也停不下來。到了燈市內,馬車與人流便不能停歇,必定會被周圍的車馬人群夾帶著前行。
在離燈市尚有一坊距離的時候,張家的馬車就停在了路邊某個店鋪門前。這裡正是張氏的嫁妝之一,張家沈家都很熟悉。張巒從馬車裡下來,抬頭望著天上那輪明月,只覺得頗有些意趣。轉身見後頭馬車的窗簾微微掀開,露出女兒秀美的半張臉來,他笑道:“這是你姑母的鋪子,賣些胭脂水粉。你若是得了空,也可帶著丫鬟來走一走。”
張清皎掃了一眼店鋪匾額,笑著點了點頭:“離家裡也不遠。”
這時,便聽一聲笑遠遠地傳來:“來瞻,若不是此時親眼見了你,真不敢相信你竟然會湊熱鬧來逛燈市。”說話間,便有兩輛馬車從某個衚衕口駛出來,為首的馬車上探出一位中年文士,滿臉是笑。
“姐夫……敬元兄!”張巒笑著應道,與那忙不迭下車的中年文士親熱地把起臂來,“原本年前就該去拜訪你,無奈初來乍到,諸事繁忙,實在抽不出空閒。而且,我猜你平日應該比我更忙,還須得準備春闈,也不敢隨意擾你。”
“哪裡的話!你我之間還須得在乎這種虛禮麼?你若是來了,我高興還來不及呢!”中年文士道,“咱們正巧該好好聊一聊了。聽說你成了國子監的貢生,我一直想給你引薦一些國子監生員,讓你們早些熟悉起來。”
這邊廂他們郎舅二人說得熱鬧,另一廂張清皎牽著張鶴齡去見姑母張氏。未等姐弟倆出聲呢,馬車裡便傳出張氏的聲音:“在外頭待著作甚麼?萬一受了寒可怎麼辦?你們倆趕緊上來,飲些熱茶咱們再好好說話。”
張清皎笑吟吟地應了,領著張鶴齡上了馬車,就見含笑端坐在車內的張氏。記憶中略有些遠的臉孔倏然鮮活起來,張清皎帶著張鶴齡對她行禮,細聲細氣道:“侄女見過姑母”。這才依著她的話坐下來,禮數上沒有任何錯漏。
“好孩子,在外頭哪來那麼多禮數。”張氏不著痕跡地打量著姐弟倆,伸手握著張清皎的手輕輕地拍了拍,“已經有好幾年不曾見你們了。一個轉眼,當年的小姑娘就變成大姑娘了,躺在襁褓裡的小嬰孩也成了小哥兒了。”。
聞言,張清皎笑了:“姑母倒是分毫未變,還是像侄女記憶裡那般年輕。”
“喲,倒是沒想到,你這張小嘴兒竟然這麼甜。”張氏抿著唇笑了,見她看向自己左右,又道,“你二表姐不適合與我們同來。‘哥兒鬧著與他爹一起坐車,這會兒還在前頭的馬車裡呢。”
張清皎怔了怔:“二表姐的婚期不是定的下半年麼?是我記錯了?”姑母張氏一共生有兩女一子。大表姐年紀比她長十歲,早已出嫁;二表姐年紀比她大四歲,張氏每次回興濟都帶著她,兩人也稍微熟悉些;小表弟今年應該不過九歲左右,也是張氏好不容易才得來的兒子,據說與大表姐的頭生子一般年紀。
二表姐下半年成婚,時間還早著呢,元宵節這樣熱鬧的節慶就已經不能參與了?簡直太嚴格了罷?她從來沒聽說小戶人家的禮教竟然嚴苛至此啊。
張氏搖了搖首,笑中既有不捨也有喜意:“親家的差事有了眉目,外放出京,想趕在離開之前看著長子成家頂立門戶,所以婚期提前了半年。聽說你會來,她也想過來見見你。不過,二月末的婚期,需要準備的事情多著呢。她如今正待在家裡忙著繡嫁衣,早晚都不得停歇,哪裡還能得空來逛甚麼燈市?”
“二表姐既然不得空來見我,自然該由我去見她。”張清皎道,“正好給她添妝。”她很清楚,忙碌不過是託辭。應該是按民間風俗,新嫁娘婚前一段時日都不方便出門走親訪友,更不用提逛街看熱鬧了。
張氏笑道:“這敢情好,我們可都等著你了。”
笑聲中,馬車輕輕一動,繼續朝著東華門外而去。車輪轔轔,外頭的笑鬧聲隱隱約約地傳進來,車內的人卻無暇關注,而是說起了分別這些年月以及初至京城的種種。除了百無聊賴的張鶴齡之外,姑侄倆格外和樂融融。
第12章 燈火輝煌
夜色漸深,月光如銀,輕如薄霧,溫柔地籠在街道上。本應是寂靜無聲的雪夜,此時卻處處響起車馬喧囂聲。一年之中,京城曾經擁有過無數靜寂的深夜,卻從不曾擁有過比白日還更熱鬧幾分的夜晚。數以十萬計的人們無視了嚴寒,走出溫暖舒適的家,從京城內外湧向這座燈火輝煌的城池。
張清皎牽著小胖墩張鶴齡,順著人群流動的方向,緩緩走近東華門外那條璀璨繁華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