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國都置於危險之中?若有萬一,國都真的被攻破了,國君都成為俘虜,人心必將渙散。那便不僅僅是勝敗的問題,而是亡國了。”
“所以,圍魏救趙這樣的計策,關鍵便在於須得朝敵人更重視的目標動手?其次,人心很重要,得人心者便有再戰之力。若是失去了人心,或者軍心不夠穩定,就甚麼都做不了?這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不是同樣的意思?爹給我講過這個典故。”
“不錯。而且,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謀某種意義而言,便是指攻心。無論是對方的軍心民心,或者君王之心、武將之心,只要出現了動搖,便於我們有利。圍魏救趙,何嘗不是攻魏王與龐涓之心?”
“我懂啦!如果龐涓不回師保都城,那魏王一定不會再信任他!主君不信任將軍,就不可能讓他再帶兵了。小王先生,這就是離間計吧?是不是有很多戰例都是用的離間計?”
“是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很多時候,懷疑都是深藏在心中的,被人一挑便愈演愈烈。當然,有時候用錯了人,便免不得懷疑了。所以,用人之道很重要,能明察身邊人說的話是真是假、懂得分辨忠奸更重要。”
“嗯,有道理。我娘也說過,絕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能夠獨立思考。也不能覺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就輕易地相信一件事,而是需要收集更多的事實和資料。單獨的事實和資料是能夠偽造的,但大量的事實和資料沒有辦法偽造,一定能夠從裡面發現真相。我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
“……確實很有道理。”
“我爹和我娘都很厲害吧?”
“是,陛下和娘娘都值得景仰。”
何鼎立在西暖閣門外,聽門內稚嫩的聲音詢問著愈來愈不簡單的問題,聽門外蒼老的聲音說著關乎國計民生的見解,臉上不由得帶出了幾分笑容。也許是他想得太簡單了,但他總覺得,國朝已經有多少年不曾迎來一位英武鐵血的帝王了,或許也是時候了罷。
萬歲爺與皇后娘娘說得對,如今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國朝不是韃靼的對手,從朝廷到民間都充滿了畏戰的情緒,長此下去,國朝的精氣神便會就此磨滅。不戰先怯,自認為武力低人一等,徹底失去了進取奪勝之心是非常可怕的。國泰民安絕不能僅僅靠經營經濟庶務,因為若是沒有足夠強大的兵力,國家只會成為一塊令敵人無比垂涎的肥肉。
所以,眼下正需要能夠打破這種怯畏的人。他打從心底希望,太子殿下將會是這樣的帝皇,就如當年的漢武帝那般。
************
一段時日後,朱厚照學習兵法便已經漸入佳境。雖然他需要學的有很多,除了武經七書外,還有本朝的劉文成公(劉伯溫)著的《百戰奇略》與《兵法心要》等等。但對於有天賦的人而言,一通百通。若能先將《孫子兵法》理解透徹,學習其他兵書自然便輕鬆許多。
朱祐樘也看過些兵書與戰例,不算感興趣,但至少不妨礙他領會各種戰略。每隔幾日,他便會考察兒子學習兵法的情況,而後驚喜地發現,兒子於此道雖算不上天賦卓絕,但亦是一點就通。王守仁也並非一味地教授他兵法,時不時還會點撥他一些為君之道,小傢伙也漸漸地將在文華殿裡的大道理都融會貫通起來。
於是,帝后二人都對王守仁越發信任,覺得將兒子交託給這位年輕人確實再好不過。雖說西暖閣裡的課程不過是隔日一個時辰的“興趣課”,但張清皎每回都不忘吩咐給師徒倆提供茶水點心。給朱祐樘送了甚麼,便減幾樣給西暖閣送過去。朱祐樘也心疼兒子,時不時還會從自己的茶點份例裡分一些賜給師徒二人。
這一天,兩人正議論著某個戰例,忽然聽得外頭傳來輕輕的叩門聲。緊接著便聽見李東陽笑道:“最近太子殿下的字確實進步較快,我一直想看看,伯安(王陽明字)究竟是用甚麼法子教導殿下的……”
說話間,門便吱呀一聲開了。五位閣老一個不落地走了進來,除了一貫不苟言笑的劉健與王恕外,剩下三人都笑呵呵的。王守仁立在鋪滿了大字紙的書案旁,淡定地給他們行禮問好。朱厚照也看似不緊不慢地擱下筆,眨了眨眼睛。
閣老們湊了上去,瞧了瞧太子殿下新寫的那個墨痕未乾的字,圍起來評論了一番。他們對這般年紀的孩子的要求自然不會太高,首先肯定了太子殿下的進步,而後才委婉地提出意見。朱厚照點了點頭,露出一付你們說得都對的神色。
閣老們覺得他態度不錯,都捋了捋長鬚,滿意地退了出去。等到門吱呀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