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子女承歡膝下,我們反倒是隻能忍受思念之苦?”
“祖宗之所以設立這樣的法度,必定有所考慮。可是,眼見著這樣的法度只能讓人痛苦,為何便不能改善一二呢?不僅僅是母子分離而已,諸藩所辦下的荒唐事,僅萬歲爺與我提過的,便不下十樁了。即使再開明的藩王,也不能保證子孫後代如他們那般愛民如子。”天高皇帝遠,在藩國之中,藩王便是土皇帝,肆無忌憚,窮奢極欲。鬧出來的荒唐事多數讓人瞠目結舌,而沒鬧出來的怕也是禍害了不少百姓。
“藩王之制,弊大於利。於宗室,於人倫,於百姓,於社稷,都並無甚麼益處。無益的祖宗法制,為何不能嘗試著更改呢?”
聞言,朱祐樘陷入了沉思之中。初時他只是想著延遲皇弟們就藩的時間,倒是不曾想過將祖宗的法制改掉。而且,若是貿然觸動藩屏之制,難免有“削藩”的嫌疑。關乎“削藩”,朝廷上下向來十分敏感。
看看國朝第一個試圖削藩的皇帝是什麼下場罷——靖難的緣由,不正是起於削藩時逼迫太甚麼?建文帝所為太過急切,使“削藩”變成了國朝最難觸及的祖宗之制。他若貿然提起,恐怕只會引來言官和內閣的強烈反彈。關於此事,還須得徐徐圖之。
最關鍵的是,此事太過敏感,連卿卿都並未將自己的想法盡數告訴他,想來是擔心引起他的反感。關於此事,他們二人之間尚有許多需要商討的細節。卿卿的奇思妙想,許是能給他提供不少靈感。
削藩這種敏感之事,唯有卿卿才能讓他能夠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換了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名臣子,甚至是他深為信賴的懷恩、蕭敬等人,或許都無法徹底敞開來商討此事。他相信,以卿卿的敏銳與智慧,定然能協助他解開許多難關。而唯有他們商討得足夠充分,甚至定下了適合的對策,才能說服內閣和司禮監,才能擁有足夠的底氣彈壓住言官與藩王的激烈反應。
************
削藩之事畢竟事關重大,朱祐樘與張清皎都沒有再提起。當時在帝后身邊服侍的肖尚宮、沈尚儀早已遣退了周圍的宮女太監,也默契地守口如瓶。縱然她們都是皇后娘娘的親信,在皇后娘娘尚未提及的時候,也不適合多思多想。
朱祐樘覺得,提起此事之後,自家卿卿的情緒彷彿便有些消沉。於是,一則為了給兒子積累福報,二則為了討自家皇后歡心,他主動提出要再度放歸宮人:“之前放歸宮人之舉廣受讚譽,孫兒覺得此事可逐漸成為慣例。行善事,畢竟是得善果的。放歸之事不僅僅是為了大哥兒,也是為了咱們一家人,更是為了社稷與萬民。”
周太皇太后瞥了瞥皇后,見她也很是驚訝,似乎並不知此事的原委,心裡微微一哂:“你說得是,放歸確實是行善之舉。不過,頻繁放歸,若是影響了宮務與生活便不妥了。如果你想讓此事成為慣例,每回放歸的人數便不宜過多。”
“祖母放心,六宮一司必定會嚴格控制放歸人數。且孫兒也不打算每年都放歸,而是隔兩三年放一回,每回都會徵詢宮人的意願。”朱祐樘道,含笑看向自家皇后,“我初時只是想為大哥兒積累福報,所以才靈機一動想到此事。具體該如何行事,還須得讓皇后來籌劃才好。”
“上回放歸,皇后便做得很不錯,考慮得面面俱到。”王太后接道,“這回人數少些,相信只要按上次的章程來辦便足夠了。皇后已經是駕輕就熟了,此事確實該交給她來打理才最為合適。”
張清皎輕輕笑道:“既然祖母、母后和萬歲爺都將此事託付給我,那我可得全力以赴,必定不負所托。”她早便有心將放歸形成宮中的慣例,嚴格控制宮人與內官的人數,精簡宮中人事了。若能得到周太皇太后與王太后默許,那她日後便更方便行事了。
這日回去後,張清皎便命六宮一司傳她的口諭:所有想出宮放歸的宮人,都可在尚宮局登記,且確認自己的意向。她將會召見這些想放歸的宮人,按照上一次放歸的先例妥善安置她們。
見自家卿卿精神百倍地忙碌起來,抱著孩子時都有條不紊地吩咐肖尚宮與沈尚儀,朱祐樘只覺得心裡格外溫暖。就像卿卿曾說過,處置朝政時的他看起來最是氣勢萬鈞一般,他也覺得,有條有理安排宮務人事的她亦是最為奪人目光的。
“嗚哇哇!”就在皇后娘娘“專注工作”的時候,懷裡的小傢伙忽然醒了,而且很不客氣地大哭起來。被他的魔音所打擾,皇后娘娘瞬間竟是忘了自己想說什麼,只得低頭看了看懷裡的小東西,無奈地笑起來。
“罷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