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口,這樣的伙食也比得上在家了。
有不少人聞到大麥茶的香氣前來討要,她也不吝嗇,每人抓了一小把,遇見小朋友還會給點水果乾或者糖果。
沿途的風景似乎一成不變,經過了第一天的興奮期,後面兩天除了吃飯洗漱上廁所都是窩在床上聊天或者睡覺,這時候可沒有撲克,不然倒是可以一起鬥地主,當然前提是他們敢得話。
一路上不斷有人下車也有人上來。
記得後來人說好,上山下鄉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人類遷徙,後世最上山下鄉的看法有褒有貶。有人認為上山下鄉運動是*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加強工農聯盟基礎、教育青年、消滅城鄉差別的一個重大嘗試。有人認為這場運動是對人民的愚弄和變相迫害。比如j□j在1978年曾說:“國家花了三百個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到底這場運動是好是壞,她也說不上來,反正事物都有兩面性,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是她無法改變的命運。
火車經過三天的賓士終於緩緩到站,這裡將是她未來生產生活的地方,和自己前世生活的城市完全不同,步下火車,蘇墨然對未來有了一絲期待。
與其他三人告別,蘇墨然提著自己的行李坐上了開往廟山鎮的汽車。這趟車開往白羊鎮途徑廟山鎮,懷水鎮,車上大多數都是分配到這三個鎮的知青,還有一些是本地居民,大家都大包小包地帶了不少東西,車上顯得特別擁擠,好在現在天氣已經涼快了否則那氣味肯定相當難聞。
她在車上結識了同樣去廟山鎮張家屯的知青石剛,是個忠厚內斂的小夥子,身形健碩力氣很大。因為家裡有事回家探親剛剛回來。石剛看她是同村知青對她很照顧,幫她提著大件行李,她打聽了一下張家屯的基本情況,免得兩眼一抹黑啥也不知道。
到了廟山鎮以後到張家屯還有一段路,步行要一個小時左右,如果遇見村裡的牛車或者拖拉機就會快一點。到站後她幫石剛照看行李,石剛去找找有沒有去村裡的車子。非常幸運,村裡拖拉機隊有一輛拖拉機正好在鎮上,石剛立即叫上她帶著行李走過去。
拖拉機帶著村裡人到鎮上辦事,要等所有人都到齊了才能回去,大多數村裡人來鎮上都是買東西,也有一些人來賣東西,現在這個時代是計劃經濟買賣基本上都在供銷社和收購站。
拖拉機師傅是個很和藹的大叔,典型的東北大漢,熱情爽朗,知道蘇墨然是今天新到的知青立刻和她攀談了起來。兩人都是爽快人談起來也投機,蘇墨然初到異鄉的陌生感慢慢消失……
☆、第六章 張家屯
十點半左右,買賣東西辦事的人基本上都到齊了,不大的拖拉機上滿滿當當擠了十個人還有很多東西,好在路程不算遠,開起來二十分鐘就到了,否則按照現在的路況,她的屁股非得顛成四瓣不可。
九月到十月初這個時候東北好像正是農忙時,聽石剛說,東北十月中旬就會下雪,下雪後大家都躲在家裡貓冬會休息幾個月,所以貓冬之前特別忙碌,農活很多,只要忙過這段時間就可以休息幾個月大家還是很樂意的。
知青下放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參與生產勞動建設祖國,跟農村本地人一起幹活掙工分,一般村裡會發口糧,在這樣的年代也只是管飽而已。不過農村比城市要好一點,有山有水有田地,可以打些野味或者捉魚來吃,可以在自家門前種些蔬菜或者養些雞鴨,只要不超過數量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總得來說農村的生活條件還要比城市人民好一點,但也僅僅是吃的方面。其他方面就不行了,比如說交通,在這裡交通基本靠走,交流基本靠吼。
蘇墨然不管是前世今生都沒有幹過農活,也不知道她能不能適應。石剛看出她的擔憂,對她說,一般生產隊對剛來的知青都很照顧,活也很輕鬆,慢慢習慣就好了。
蘇墨然還要到了這裡她也沒有忘記練功,而且這具身體似乎比前世更具天賦,連起來事半功倍。煅體養身訣改善了她的體質,雖然現在看起來還是嬌嬌弱弱的樣子,內裡絕壁是很強壯的,撂倒一個大漢肯定沒問題,這樣的體質幹個農活應該不會太辛苦。
到了村裡之後,她先被領導村長家,之後由生產隊長將她領導分給她的房子。知青住的地方都在一起,一排磚瓦房,都是大三間,門前用籬笆箍個院子,院子裡種著些菜。三間房兩間是臥室,一間是廚房兼餐廳,臥室兩人一間,由於地方夠大,所以每個臥室都用木板隔成了兩小間,每個小間也有二十坪,這樣既不浪費地